跨越世纪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赏析

来源:bbs.hifidiy.net 发布者:杨维中 版权:原创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中国梆笛现代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与另一首有代表性的梆笛作品《牧民新歌》齐名,在竹笛爱好者中具有相当影响力,也是民间至今仍然经常吹奏且上座率最高的保留曲目。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中国梆笛现代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与另一首有代表性的梆笛作品《牧民新歌》齐名,在竹笛爱好者中具有相当影响力,也是民间至今仍然经常吹奏且上座率最高的保留曲目。

《扬鞭》由魏显忠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于1969年10月,属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

乐曲热情明快,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

创作背景

该曲是作者魏显忠于1969年10月在辽宁盘锦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参加秋收劳动时创作而成。

魏显忠先生曾说:“1969年9月,正是秋收大忙季节,辽阔的田野一片金黄。我作为辽宁省歌舞团乐队演奏员随团到盘锦地区农村去体验生活参加秋收劳动。我们把收割好的稻子背到大道上,用马车装运到场院去脱谷、扬场、装袋送公粮。在两个月的劳动中,我身临农村支援国家建设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真正地体会到了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

那清脆嘹亮的唢呐声里是人们熟悉的《满堂红》曲调,男女老少个个喜逐颜开;那运粮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把式扬鞭催马,车上人纵情歌唱,浩浩荡荡的车队奔向远方就是那种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创作这首乐曲的欲望。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用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银凤锁》作为创作素材,一气呵成了这首乐曲的初稿,起个名就叫《扬鞭催马运粮忙》。”

初稿形成之后,大家很热情地肯定了这首乐曲,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准确,全曲欢快、热烈,富有浓浓的东北地方风格,较好地表现了农民兄弟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那便是全曲多是老曲调,缺乏新鲜感,不够有时代气息。

一次空闲,魏显忠先生与乐队其他同志去稻田旁的水渠抓鱼,不自觉哼出《满江红》变音了的曲调,富有新意。经同志建议,魏显忠抓住这个主题,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的元素,并进行组合和构建。由此得到的新旋律,不仅保持了东北地方热情、欢快的风格,同时又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觉。与快板、行板相对照的慢板,魏显忠先生用《银凤锁》作为素材,其旋律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

演奏手法借鉴东北的唢呐技巧。同时,在有些滑音、历音中大量加入花舌;在舒展的曲调中还夹用三吐技巧,犹如在欢乐的歌声中穿插着清脆的马蹄声,最后一段是快板主题的再现,随着速度的加快,在轮指般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中加入花舌,以模仿马鞭声、马叫声,从而把乐曲推向高潮,使乐曲在一片欢欣鼓舞、奔腾向前的镜头中结束。笛子名曲《催马扬鞭马运粮忙》由此诞生。

俞逊发

视频: 俞逊发《 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子独奏

曲谱

正规的民乐团演奏曲目中,无是民乐合奏还是独奏均采用正式配器的总谱制演奏,而非随心所欲的大齐奏,这种各声部均有独自分部旋律的结构形式是构成整曲完美和谐的重要元素,如图所示:

曲谱

《百花争艳》是文革后期最有影响力的一部文艺演出纪录片,该片为中国音乐艺术家出国演出而摄制,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演奏家其水平明显受限,但在当年却是国内顶级的阵容而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准。

在这部纪录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着名演奏家四十年前年轻鼎盛时期的风姿风貌,如着名胡琴演奏家刘明源、王国潼、闵惠芬,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筝演奏家王昌元,钢琴演奏家殷承宗,歌唱家吴雁泽、朱逢博、马国光以及笙演奏家胡天泉等人的风姿,由于现今很多其中的艺术家(刘明源、俞逊发、闵惠芬、马国光等)已驾鹤西去,从而更显得本片之弥足珍贵。

附本片中的俞逊发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视频片断,此曲为当年俞逊发成名之作,亦是很多业余竹笛爱好者的终极参考演奏范本,故而极具有影响力。

视频·大型彩色艺术片《百花争艳》

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拍摄于1975年,当时由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而开始进入蜜月期。中国政府汇集了当时中国的顶尖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组成中国艺术团,准备派往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

就在中国艺术团整装待发之际,美方在审看节目单时,发现一首由吴雁泽演唱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认为,这首歌曲不适合这次的艺术交流,要求中方换歌或改歌词。而中方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段歌词的问题,而是个政治立场问题,坚决不肯退让!因此而没有成行。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艺术团被安排进行了全国巡演,广播电视都进行实况转播,还拍摄了这部舞台艺术片纪录片,这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所以,该片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中国大陆的最高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和历史价值,值得一看。

《牧民新歌》也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影响力极大的笛子独奏曲。此曲具有浓郁的蒙古情调而优美抒情,其中尤其是引子的散板部分,以辽阔、悠扬的的旋律将人们带入蒙古草原的意境之中。

可以说,只要稍微熟悉蒙古族音乐的人都能一耳朵听出这个号称马背上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以致于很容易将其和胡松华演唱的《赞歌》引子部分作异曲同工的奇妙联想,这也是能歌善舞的蒙古族音乐中最具有营养成份的元素,这种舒缓而令人充满浮想连翩的旋律音符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后续的奔放快板节奏音型作巧妙的铺垫,由此和全曲充满活力的明快节奏形成鲜明的反差而引人入胜。

《牧民新歌》是我国着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于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曲子。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大自然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

乐曲的引子段落,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则在羽调旋律上辅以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

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新生活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整曲尾声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并在意犹未尽的高潮中结束全曲。

视频·俞逊发笛子独奏《牧民新歌》

视频·胡松华演唱《赞歌》

近年来,我国非常活跃的着名女竹笛演奏家曾格格(中央民族乐团)将《牧民新歌》注入了新的时尚元素(见所附视频第二),令人听来别有一番活力和韵味。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