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来源:http://review.u-audio.com.tw/ 发布者:u-audio 版权:转载

线材的设计,不论是电源线、讯号线、喇叭线还是数位线,重点不外乎导体与结构两项,然後再加上隔离、屏蔽与避震等措施,最後则是两端的接头.每个环节的重要性不一而足,端看设计者的声音理念或调音手法...

  线材的设计,不论是电源线、讯号线、喇叭线还是数位线,重点不外乎导体与结构两项,然後再加上隔离、屏蔽与避震等措施,最後则是两端的接头.每个环节的重要性不一而足,端看设计者的声音理念或调音手法,恐怕没个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环节交互影响,彼此牵制,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地说,其实线材和器材一样,表现出的是设计者听音乐的方式与对声音的看法,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也因此当我拿到这对ASI的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时,虽然还没听,但我对它的声音走向在心里大概就有个底了,这是因为我长期使用ASI空间调音设备,先前也写过ASI前、後级的评论,和设计者Franck Tchang又有过数面之缘,对ASI的声音算是相当熟悉.可是,即便如此,当我知道ASI线材是如何设计时,仍不免大为惊讶:怎麽有人这麽做线材的!?
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话说线材最重视传导了,每位设计者莫不求取传导效能的最大化,努力提升纯度或运用合金,抑或使用像OCC单结晶铜这种东西,每条导体只有一个结晶,没有晶粒的断面,可让电子毫无阻碍地流动.问题是这样的概念似乎不被Franck Tchang重视.他的Liveline线材居然是用好几段不同材质的金属,一段一段焊接起来,变成一条完整的导体,当中别说是晶粒不只一个了,连焊点都有好多个,这样子对传导有帮助吗?有没有帮助,声音说了算,Franck做线本来就是耳听为凭,而非依靠测试数据,只要你相信Franck的声音哲学,认同他听音乐的方式,就会相信他的制线方式肯定有用,而我是实地听过这对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了,我不禁要说,它不仅同价位线材难匹敌,即便是数倍身价的线材都未必有它的能耐.
  接下来我仔细说说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是如何设计的.Liveline线材的导体都是单芯线,不是细蕊绞线,所以RCA线是2根导体,平衡线则是3根导体.每根导体以铜、金、银、特金、白金5种金属,经过特定排列顺序一段一段焊接成一整根导体.价位较低的Liveline系列用银焊接,顶级的Liveline Reference系列则用金焊接.其奥妙就在於5种金属的排列次序与段数(并不是每种金属仅一段),因此Liveline的RCA线与喇叭线一定要遵循线材上标示的方向(平衡线两端接头不同,方向不会弄错),不然相位会倒反.
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上述的制线手法基於两项概念.一是相位的控制.在整个ASI系统中,Franck非常重视相位,在他开发的各种空间调音设备当中,有一样就叫做相位器,目的是强化空间中的声音相位,让正确的相位能更加清楚、明确地显现出来,而不致被空间中混乱的声波混淆.相位也同样存在於线材内,Franck藉由特定的导体段数来控制相位,让讯号从一台器材传输至另一台器材时,仍能维持正确的相位.
  二是音色的控制.大家都知道不同材料的音色各异,铜线有铜线的声音,银线有银线的声音,纸盆振膜与铝合金振膜的声音也不一样,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截长补短,调和出均衡的声音,於是便有铜线镀银、铜线加银线、三明治振膜…等设计.只是Franck更猛,一口气用上5种金属,融合铜的厚实与沉稳、银的解析、金的丰富润泽、特金的密度,以及白金的贵气与质感,兼容并蓄出最全面的声音.事实上,这5种导体也正是ASI声波谐振器的5种材料,或许是从5种谐振器的音色获得启发,让Franck想到可以把不同导体用在线材上,但这当中5种导体该如何组合?长度比例各是多少?顺序又是怎样?都是靠Franck不断试听才得出最佳配方,因此他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才设计出第一款讯号线,接下来的8个月做出电源线,喇叭线的问世则又花他8个月,Liveline线材终於到齐.
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导体焊接好,那绝缘、屏蔽、避震又是如何?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单芯导体以铁氟龙绝缘,接着以矽胶包覆,再套入黑色尼龙编织网,完毕.其中并没有用到像是金属编织网、麦拉屏蔽、多重隔离、棉线避震…等常见手法,把线材弄得又硬又重.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看起来不算细,但线身摸起来有点弹性,似乎用来绝缘的铁氟龙管的口径比导体还大上不少,尼龙编织网也不是紧紧绷住,因此线身不是硬梆梆的那种.这是因为Franck认为这样的屏蔽与避震已经足够,他不希望导体被绝缘、避震材料束缚,声音才能兼具宽松度、厚实感、解析力、活生感与应有的重量感.粗壮紧实的线材虽然卖相好,但声音听起来较刻板,反而扼杀了音乐性,不是他想要的.这一点倒是与他设计的空间调声设备异曲同工.他的调声设备强调扩散而非吸收,因为音乐活生感来自空间里的能量,要是把能量都吸掉了,又怎会有活生感?
  在此要说在前头的是,如果你是所谓的「外貌」协会会员,对产品的外观、做工,甚至触感、重量有高度要求的,那麽在购买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前可得三思,因为Liveline线材一律采用纯手工制作,而且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好的声音表现,外在必须迁就内涵,如果你希望内外兼顾,Liveline恐怕在第一印象就被打枪.不过,手工制线有个最大的好处:长度可完全客制化.原来Liveline线材的导体配方是固定的,只要按比例伸缩每一段的长度,就可以任意缩短或加长线材,很是方便.
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如果外貌不太行,那就只能靠内在取胜了,这部分ASI的各类产品从未让我失望过,当然也包括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试听过程在我自家进行,聆听系统包括:播放器是Windows 10电脑,DAC是Audiobyte的Hydra Z DDC、Hydra ZPM电源、Black Dragon DAC三件式组合,前级是JE Audio VL10.1真空管前级,配上NuPrime Reference 20後级及PMC MB2i监听喇叭.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接在DAC与前级之间,参考线材则是Siltech 550i平衡线.
  我实在的,我很难很快地解释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特点或个性,因为它并没有立即可辨识的单一特质,或是几项特质.比如说,有些线材标榜音质浓重醇厚,润泽甜美,聆听女伶、歌姬时会有中「女毒」之感而无法自拔;有些线材追求艳丽如地中海阳光般的丰富高频,富有光泽甚至刺激感,而且速度快捷;有些线材则偏重中低频的结实度与冲击力,播放鼓声有如重拳出击,彷佛胸口被音浪打到;更有些线材讲求极佳的讯噪比,声音通透、乾净,声底背景漆黑死寂,如同进入幽冥之境.线材就是这麽有趣的东西,透过导体、结构、屏蔽、避震、隔离…等措施的交互组合变化,可塑造出天差地别的声音.
  但是,要简单形容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声音,或将其归类却不容易.它有点像是一块透亮乾净的玻璃,让我可以清楚看到玻璃後的实况或景物,後面是什麽我就看到什麽;它也有点像是一张纯白的画纸,我画上去什麽颜色,就留下出什麽颜色,不会有一分增减.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透过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去为系统增色或调音,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因为它只会表现出系统原有的声音走向.不然设计者Franck Tchang不会大费周章找出5种金属的组合,为的是不让某种金属变得特别显眼,又能融合出5种金属的优点.
  就设计而言,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可以是最复杂的线材,也可以是最简单的线材.怎麽说呢?它内含5种金属,依特定的顺序与段数排列,再以纯金熔接,设计过程中仅透过试听加以验证,绝无任何理论或数据依据,可以想见那个过程是多麽复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导体其实只有3根(正、负、地),没有绞绕,没有粗细线径的组合,表面没有镀银,没有金属隔离网,没有太多避震,没有包这个包那个,完成後甚至没什麽测试数据,那不是最简单的线材是什麽!
  说了个半天,好像颇有哲理,那这样独特的设计到底呈现出什麽样的声音?答案是: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於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细节极为丰富,可以忠实表现出录音中的复杂情报、人声与乐器音色的质地纹理、音乐与演奏的情绪,亦即完整地重播软体;简单在於使用方式,如果你的系统原本就不好听,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就像照妖镜,不仅不会变好听,搞不好更难听,但如果你的系统原本就不错了,加了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简直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基本上,ASI线材的调声原则就是建立在一个平衡的基础上,只要系统本身是平衡的,用了ASI线材一定是好上加好.
  透过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我听到的是极其自然、活生、直接,如同来到演奏现场的声音.它有很好的细节呈现力,但并不会让你想去注意某个特定频段.另外,能量从释出到消散都非常顺畅、轻松,表现在声音上,就是音乐由弱到强、到最强,再渐次转弱以至尾韵,那种强弱变化当中的层次感非常丰富.丰富细节加上顺畅的能量传递,就是音乐性与活生感的来源.
ASI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
  接下来我用几个例子说明我所听到的声音.首先是斯洛伐克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与作曲家Toni Stricker合作的「Dialog」专辑.专辑中所有歌曲都是Toni Stricker的作品,担任伴奏的则是斯洛伐克爱乐管弦乐团.这个录音可以用非常「生动」来形容,透过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播放更是把那种生动的感觉极大化.什麽样的生动?就是空间中似乎有空气的流动感,背景也有一些轻微的骚动,彷佛来到演奏的现场.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声音里很自然地就带有一些录音现场的躁动,相反的参考线550i的声底显得更乾净、更通透、音像更浮凸,但背景的细节似乎也变得较少.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让我听到了这个录音中应有的「满满的声音」,包括歌声的回荡感、弓弦摩擦的沙沙质地、各种声响的尾韵自然消逝,让我一点都不会想去注意低频轮廓线条如何?音场层次如何?结构与定位如何?人声的力度又是如何?反而我好像感觉到旋律变慢了,起伏更流畅了,而有呼吸、吞吐的感觉,音乐变得好线性、好舒适,又不失丰富的感染力.相对的550i的音场较深远,音像较立体,但斧凿痕迹也较深,感觉上还是会线材的个性,但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却像是消失了一般.
  越说越玄了,连线材「消失」都来了,那我到底听到了什麽?该不会是听到了「没有」吧?说实在的,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并不凸显录音中的任何东西,录了什麽就播什麽,它唯一凸显的就是质地纹理,就是各种声响应该要有的丰富音色,就是泛音的成分,也就是细节.以Marten Design测试片Supreme Sessions为例,这是Marten Design在自己的聆听室录制的合辑唱片,音乐都是小编制的爵士与古典音乐,乐器包含弦乐、管乐、钢琴、爵士鼓、人声…等,Marten Design说它想要录制的是音乐演奏的瞬间感受,因此一律只使用二支麦克风,不加任何後制,没有夸张的音像,仅模拟人耳听到的现场演奏实况.
  就因为如此,我在许多系统上听过Supreme Sessions,多半都会觉得声底好黑好乾净,但声音却很乾,不够鲜活,没什麽吸引力,主要原因就是细节不够多.但藉由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我听到了丰润带有水分的音色,以及不是寂静漆黑但正确的空间感,这只是因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把录音中原有的讯号「不假辞色」地传递过来,让我听到了构成丰润感的必要条件 - 细节,也让我听到了吸引人的音乐性.为何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线的声音这麽丰富、这麽有音乐性?答案或许不在於Franck Tchang做了什麽,而在於他没做什麽.他只是用了正确的导体与最简单的结构,不加太多屏蔽、隔离、避震,以大量聆听做为参考依据,做出他认为对的声音,如此而已.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