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万物而不争 音乐谷RX耳放搭配四款播放器听感小记

来源:bbs.imp3.net 发布者:eleven_pp 版权:转载

音乐谷Reference Xtreme到我手里已有两个多月,除了之前发一帖晒机,至今没有为它写点文字,自己深觉汗颜;刨开无可推卸的懒惰因素外...

  音乐谷Reference Xtreme到我手里已有两个多月,除了之前发一帖晒机,至今没有为它写点文字,自己深觉汗颜;刨开无可推卸的懒惰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对“评测”这种文体的日渐抵触,玩过听过的器材不算少,看过写过的评测也很多,愈加感觉毒文害人,大量负责任不负责任的长篇评测,晦涩兼俨然的术语,配上成堆的毒图,让那些初入毒坛拿着父母血汗钱发烧的学生仔热血沸腾,难以克制YY和败家的冲动。身为毒文制造团队的一员,虽然自问不曾昧着良心写帖,但是限于自身水平和各种主观因素,误导是必然存在的,这让我有着无可排遣的负罪感。这里Z只是简单记录一下RX搭配四款hifi播放器的听感,请各位抱着审视和怀疑的心态来阅读。
 
  前端:艾利和H120、Hifiman Hm-801,耳机:AKG Q701,对录线:AW Audio纯银线。特意跑了一趟南京,在赛格的AKG专柜借801和Q701进行试听,边听边写下感受,部分参考了朋友的意见。音乐谷公司对RX的推力颇有自信,称其足以推好K701级数的大耳,窃以为存在难度,虽然RX是我听过推力最彪悍的随身耳放。事实上,面对Q701这款相对易推的大耳,RX也未能做到百分百推出,小丁认为推出了七成实力,我觉得有八成以上
 
 
  H120+RX+Q701,较之PO直推,声音线条凝练清晰若铁划银钩,速度感增强,泛音变少而细节勾勒清晰,可明确感受到解析力的提升。回放《纳尼亚》原声及久石让的钢琴,高低频组合冲击下依然具有清晰的细节输出,动态能力比PO有优势。纵向声场拓深但是并不显得空洞,人声比PO远一点,120人声特有的毒性似乎减弱了,具体说来女声比男声表现好,昨天上班路上被H120+RX播放的莫文蔚小毒一把,才有了今天发帖子的冲动。总体分析接上RX的H120会比PO风格硬朗,润泽的感觉少了些,低频量感中上但弹性普通,高频较为温和不会发冲,而延伸足够充分。
 
 
  Hm-801+RX+Q701,不同于H120的是,801的PO和LO风格相似,LO接RX后初听几无差别,细品后体会到人声密度甚高,相当的结实饱满,配合更为明晰的声源定位,带来一种真切的临场感,整个声音变得异常鲜活。LO下三频能量分布跟PO大致相若,最活跃的依然是中频部分,演绎李维的《琴话》,高频靓丽且富有表现力,但比PO下显得干一点,小丁说低频的下潜和力度比PO提升了很多,我听着变化不是很大。相对于C4和D50的中正风格,801的调音偏美系粗犷的路子,偏爱者为其痴狂,不对味的人则难于适应,经RX调和后的801,少了一点极端气质,速度的加强使得声音显出干脆,其风格或许更易被人接受。
 
  前端:索尼D50、苹果IPC3,耳机:声海HD598,对录线:AW Audio纯银线。虽然和Q701定位相近,但是HD598显然易推多了,RX足可发挥其实力,表现并不比接台放孱弱。
 
  D50+RX+HD598,在晒机帖中提到过,D50+RX令我相当满意;在几乎不影响素质表现的前提下,RX对D50的声线做出了软化,那种咄咄逼人的攻击味被削弱,尤其中频的软化对提高人声的耐听度甚有帮助,加上D50固有的高解析优势,这一组合演绎流行人声引人入胜,不再是PO下冷硬的状态。D50高频比120和801亮得多,接上RX后高频亮度降低,在需要飙高音的弦乐中表现没有PO过瘾,这一差别相当明显。低频方面,虽然较直推下直白硬朗的风格有所柔软,可惜弹跳感依然出不来。声场和音源分离度保持了D50的原有特点,宽阔规整且定位明确,空间感良好。D50直推下的声线比较平滑细致,回放钢琴或提琴有种奇幻的金属光泽,LO到RX后,声音出现蓬松的颗粒感,光泽度衰减改变了D50的气质,但是演绎轻音乐和各种泛流行颇为耐听,正是我所迷恋的松软听感。
 
  IPC3+RX+HD598,老烧们都了解,IPC3的LO和PO风格迥异,其PO清冽淡定俗称凉白开,LO却鲜活且不缺乏激情,素质出色兼具可塑性,蕴含无限潜力而为捆绑族所钟爱,探讨IPC+RX的音质必须考虑这一差别。经RX提升推力后的IPC,纵向声场被打开,不再如PO一般扁平,而声场空间中声音的充满度足够,仿佛调入了增稠剂,听班得瑞和曼陀凡尼,氛围感果断出色。四台机器中,RX对IPC低频力度的增强是最显着的,配合不错的节奏与速度感,《加州》开场那段考较器材的手鼓能演绎得拳拳到肉,远胜直推时“秃、秃、秃”敲木鱼般的苍白听感。松软的颗粒感再次出现,一如D50+RX的效果,这种颗粒感在本身声线较粗放的801和H120上体现的并不明显,但类似D50和IPC这样音质细腻的机器却能一耳朵听出区别。
 
  综合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RX处理声音的核心思路在于“调和”,包括均衡三频、增加密度、磨平棱角、提升乐感,像清泉淌过一般对声音进行濯涤和梳洗,从而提升其自然性和耐听度;RX并非强势如陈道明的本色演员,习惯以自己鲜明的性格演绎不同的角色,让所有机器的声音都打上RX的烙印,相反,RX更像是底蕴厚重如梁冠华的性格演员,凭藉其深湛造诣来诠释和塑造角色,LO到RX的机器不会失掉本来风貌,而在深度、气氛、临场感等方面不同程度得以改善,同时推力的显着提高使机器素质得到完全发挥,足以应付大部分不太BT的头戴耳机。RX的调音思路或许偏于保守,初听甚至没有Aurora的畅快脆爽,但胜在中正耐听,搭配各种播放器都可圈可点难出恶音,恰符合儒道两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联系到音乐谷对其参考级的较高定位,这种看似中庸的处理方法或许正是最合理的。
 
  做为补充,胡乱唠唠两个月把玩RX的体会
 
  关键词“体积”。
  RX魁梧的身段在随身耳放中着实另类,大致量了一下尺寸是:112*73*34(MM),明白告诉各位,这货不单身材魁梧,还忒沉,无论三围或是体重都靠近D50的级数,假使打算捆绑D50+RX出街,你不仅要准备个大包,还得准备好体力。
 
  看看这夸张的外壳厚度,就不难理解RX的体重了。发烧界素有“体积与音质成正比”的说法,音乐谷把RX做到如此体积,是在暗示什么吗?
 
  关键词“无螺丝”。
  全球首创“无螺丝结构”也是RX的宣传亮点,所谓的“无螺丝结构”说穿了一钱不值,外壳由两部分构成:一体成型的壳体和一块上盖,两者的连接依靠四块磁石
 
  想法固然简单,落实到产品上就一点也不简单,实际使用中RX上盖开阖甚为趁手,不会吸力过大,盖上后目测严丝合缝,用力摇晃也毫无松动,基本不虞脱落,可以想见,要达到这种效果对壳体用材和模具工艺的要求相当之高,我认为“无螺丝结构”音乐谷做的很成功。
  关键词“抗干扰”。
  玩过音乐谷各种耳放的应该知道,屏蔽不佳是其通病,从低端到高端皆不能幸免,我拿Aurora做过试验,要确保不受干扰,与手机的安全距离须在40CM开外,在这手机随身带的年头,实在让人苦恼。说起来屏蔽弱算是随身耳放的软肋,本人接触过的小耳放基本都这德性,这次RX给了我惊喜,抗干扰能力相当强,手机在10CM外就毫无影响,极近距离发生干扰时,也仅有点“滋滋”的电流声,不会响成一片头皮发炸那样,估计跟RX铠甲般厚实的外壳有关。
 
  关键词“手感”。
  怎么说呢?拿起RX在手上,有人会喜它有分量,有人会嫌它太压手,但无论如何,那拉丝外壳的细腻质感是挑不出啥毛病的。这次的外壳不像Aurora那样娇气易受伤,不去磕碰的话,裸奔亦无妨。除此之外,插孔的松紧度、电位器的阻尼感、拨动开关的反馈力度都让人满意,要知道一些名气很大的耳放也存在手感生硬的问题。至于这些部件的耐用性如何,过半年我才能给出答案。
  关键词“电池”。
  两颗9V电池供电为RX的大推力提供了保障,然而电池仓设计正是我最想吐槽的,印象中9V电池都是专用接口卡牢触点,而RX直接采取AA电池那种胀紧式布置,两侧用橡胶块限位。
 
  这种设计导致了电池的接触不可靠,起初我用松下9V干电池几乎出街不能,略有振动就断电,后来改成骐源充电电池,体积比干电池稍大,情况有所好转,但接触不良依然存在。希望厂家能给予改良。顺便替骐源电池打个广告,这个牌子声名不着,质量却是杠杠滴,两节680MA可提供给RX近10小时的续航,省心又省钱。
 
  Reference Xtreme——巅峰参照,音乐谷精心打造的这款旗舰耳放拥有如此震撼的一个名字,足见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那么,国产Hifi有无能力做出参考级的水准?RX能否获得烧友的口碑和认可,成为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一切留待时间去解答.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