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耳机一网打尽 2012年度发烧回顾

来源:bbs.imp3.net 发布者:梼昧狂客 版权:转载

2012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庆幸我们还活着,电影果然不靠谱。科技发展还是那么快,发烧界还是一如既往的乱。古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2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庆幸我们还活着,电影果然不靠谱。科技发展还是那么快,发烧界还是一如既往的乱。古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烧这回事仔细看看有时候就是一个个不断地循环,总有一些新品或冷门产品被我们谈起又逐渐淡忘,对于那些往事也许我们留下的只有回忆了。
  今年从年初开始就注定是热闹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被魔声的成功刺激了,大伙一窝蜂的玩时尚。高端耳机变化不大,新品如T90 HD700比起更高一级的旗舰虽然差点不过对于丰富产品线还是很有好处的。天龙的动作比较猛,一口气推出了多款美式风格的新品,旗舰产品D7100售价直逼万元大关,不过貌似谈论的比较少,也许是太高端了吧。
  耳机耳塞部分 国外厂商篇
  森海塞尔 Sennheiser
  森海今年是全面发力了,耳塞耳机都有更新,虽然顺应时尚潮流出了一两个样子货,其他的产品还是很有看头的。当然国行价格还是那么不尽人意,而且一些经典款耳机价格变化很大,如HD650就出现了疯狂上涨再逐渐降价。我马上就要过生日了,准备给自己买一支HD600,就算是生日礼物了,开始拜亚森海双修。最近森海举办的活动很多也很给力,连大奥这样的神器也出现了,不过说实话在那么吵杂的环境中听一支不知道状态如何的开放式耳机实在有点蛋疼。
  HD700无疑是今年森海高端耳机的重头戏,这款产品最早是在1月10日的CES展会上出现的,同期发布的还有HD25 Amperior,当然发布是发布,要想拿到货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概到七月份左右国内才有一些行货试听。HD700开启了森海命名的7时代,外观看起来像是把HD800的耳罩嫁接到HD598的头梁上,既没有HD800的科技感,也不同于HD598的华丽时尚,很古怪的样子。HD700的定位很明确,意在与T90 PS500这类次旗舰抢市场,刚出来的时候价格相当猛,淘宝上美行价格都超过1W了,现在国行稳定在6K+,至于声音没听过也就不废话了。
  相比之下同期发布的HD25 Amperior则要低调不少,它是经典监听耳机HD25系列产品的继任者。这款产品和阿迪达斯版的HD25-1 II有点类似,不过加入了金属材质使其看起来更有感觉,同时HD25Amperior加入了线控功能可以完美支持苹果系列产品,价格上比阿迪版的便宜一些,声音没听过不做评论。
  MOMENTUM是完全独立与森海传统系列的产品,中文可以翻译成冲劲或动力。大概七八月份开始有消息和图片,大规模铺货则是十一月份的事情了,这款产品外观非常不错,采用金属加皮革的设计,不过声音方面的评价似乎就非常一般了。当然就冲这个外观肯定会有人买单,虽说时尚和音质没什么矛盾,不过时尚的耳机貌似音质好的不多。
  HD598是今年比较热门的一款产品,典型的低阻直推设计,不错的声音和外观再加上美行较为实惠的价格,对于那些不想折腾的朋友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其声音而言我觉得美行1300的价格还是物有所值的,卖到2000以上就没什么性价比了。
  IE800可以说是森海今年最让人期待的耳塞作品了,4月13日森海发布了IE800耳塞,官方说法是夏季会正式铺货,但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年10月24日森海才正式在上海发布这款产品。先不说声音怎么样,光看IE800那诡异的造型就够吸引眼球的。不过IE800经过官方确认是一单元动圈双通气孔设计,之前期待双单元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紧接着网上就有人发现中国有一家工厂说他们给IE800做的外壳,那些有原产地情节的朋友恐怕也要失望了,再加上到现在为止IE800也只不过开始预定而已,因此今年讨论IE800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就留着明年再说吧。
  目前国内能见到而且讨论热度比较高的就要数IE80了,IE80其实不能算是2012年的产品,国外去年就有了,国内大概一月份铺货。这个产品除了包装和外观配色之外和IE8没什么明显不同,古典利器,就是国行价格有点高。IE8包括IE80的水货那是相当泛滥,当然有些高端水货写的是X行,其实本质都差不多,想放心还是国行吧。
  小耳塞中980系列和他的升级版985系列评价是比较高,其中MX980作为市面上比较少见的高端非入耳式耳塞受到许多平头塞爱好者的支持,这款耳塞比较有森海的味道,大气开放,不过我听着并没有某些评测写得那么神,毕竟是一千块钱的东西,如果有好一点的播放器和便携耳放我更推荐PK1或SWD2。
  HDVD800HDVA600是森海推出的两款耳放,前者附带DAC功能。目前淘宝价格价格分别是1W+和8.5K(港行),二者网上信息比较少,不过最近森海在全国各地举办试听活动,貌似可以听到这台机器,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听感吧
 
  拜亚动力 beyerdynamic
  拜亚动力今年进一步的发展了特斯拉技术,T系列添了三位新丁T70p T70 T90 ,不过国行价格不靠谱而且有时候突然出现跳楼式的调价让人很纠结,德行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T70价格是越来越低了,2000就可以买到好成色的二手。耳塞仍然是弱项,主推的DTX71ie DTX101ie都是老产品换个马甲而已。便携耳机有DTX501p和DT1350,不过前者貌似也是刚上市没多久就降价。至于在德国法兰克福专业灯光音响展上发布的CUSTOM 1 PRO走的是时尚路线。拜亚动力不再是那种冷冰冰的专业面孔,这是一种潮流,没办法谁叫民用市场利润空间那么大。
  T70pT70是2011年6月发布的产品,不过等着国内上市也是2012年的事情了,现在随着帝捷的调价,国行价格都跌破3K,与水货价格差距减小再加上顶着特斯拉技术的光环,T70似乎比DT880更值得折腾一把。封闭式的结构多少有点不给力,外观还是千年不变,但以声音而论T70p显然胜MOMENTUM一筹,是一款相当不错的大尺寸直推耳机。
  DT770PRO32Ω 88周年限量纪念版,三月初的时候拜亚在德国NAMM展上发布的88周年限量纪念的低阻抗版DT770PRO,除了样子丑点我觉得这款耳机是十分优秀的,DT770PRO的经典我想不用多说,和水货HD598相比它的声音要薄一些,不过素质更高,带出街确实困难点但2K以内直推大耳机除了QP435S HD598 K550也就数着他了,对于铁三角用户就当我没说这句话。
  当初见到DT1350的时候怎么看都像是金属版的HD25,不过声音上确实有独到之处,是一款使用了特斯拉技术的专业监听耳机,但我觉得它的应用方向可能和HD25一样偏向ENG/EEP,对于室内监听用户,这两个产品吸引力就不大了,还是用DT770PRO这种大尺寸的耳机吧。声音具有比较典型的特斯拉单元特点——高解析高密度,虽然2000多不过绝对不坑爹。
  DTX501p是DTX300p的升级版本,基本上就是两个DTX300p的价格,声音没听过,不过它的折叠操作和外观显然正常了许多。这个价位的竞争相当激烈Q460(美行) PX200-II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论坛讨论的也比较少,有机会听听再补充吧。
  CUSTOM 1 PRO,别看挂着PRO的后缀其实和专业没什么关系,这个耳机很好玩,可以自行调节通气量可以自行更换外观更可以自行更换线材,低阻抗直推设计,貌似评价也不怎么高,恐怕就是一个披着时尚马甲来抢市场的。时尚和音质呀,莫非真的不能兼顾吗?
 
  爱科技 AKG
  真不知道谁做的这个翻译,看着要多山寨有多山寨。AKG今年没什么大动静,眼睁睁的看着拜亚和森海瓜分高端市场,KK的复产似乎还遥遥无期,K121S和K314p倒是复产了,不过对整个市场没有太大的冲击。
  K701停产了而K702又一向不热门,Q701的市场认知度倒是不错,但以Q701来撑起高端市场还是有点困难,不过在年底推出了K702 65周年纪念版,是不是马甲我就不清楚了,没听过自然没什么发言权,不过耳机大家坛的雷版貌似挺推崇的。低端市场有四款新品K511 K512MKII K514MKII,他们的上一代产品K512 K99(K514的专业版本)我都用过,声音过得去价格也不高。这次换个马甲上阵价格涨了样子变了,不知道声音能改变多少呢?
  11年年末推出的K550声音还是不错的,不过黑乎乎的外观缺乏吸引力。10月份发布的K374 K619 K490 K495显然不能满足发烧友们,再加上K374刚上市就降价并出现质量问题,即将推出的65周年K702还是个马甲产品,AKG需要几款如KK般优秀的产品重振雄威。
  当然并不是说AKG没有实力,短时间内K3003还是圈铁耳塞的标杆,只是这种光环能持续多久我表示怀疑。通过炒冷饭出个什么ie版、MKII版或者是复产老产品,短时间内或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占有率却无法遮掩新品实力不足的尴尬。
 
  歌德 GRADO
  SR80和M1还是一如既往的占据着千元内流行静电的地位,高端基本没出么变化除了PS500,这是一款很有吸引力的产品,多少能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PSK。这种联想很多厂商都喜欢玩一玩,歌德这个玩的就挺成功。歌德的东西好不好,一个字“好”。SR80 M1都是很成功的产品,2K级别的SR325 M2虽然买的人不见得很多,但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歌德的做工我就不说了,就像PK1一样,已经被前人说了无数遍,但你不得不承认歌德的产品还是用得住的。看着惨但是有内涵,这正好和国内不少产品外表光鲜声音稀烂形成鲜明对比,也许这就是美国作坊和中国山寨的区别?
 
  铁三角 audio-technica
  这个翻译也够怪的,英文和中文基本一点关系都没有。铁三角这次发力了,推出了一系列限量纪念产品,而且耳机耳放都有。铁三角的东西基本上带后缀的都很有一套,像ESW10JPN A900Ti都是相当优秀的产品。新品好不好,没听过不好说。对于普通玩家来说,是否愿意花这么多钱买一个只适合供着而不舍得听的玩意确实是值得考虑的。
  CKM500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低端耳塞,一般大厂低端产品多少都有点坑,不过这显然是一个特例,人声十分有特点,三频巧妙结合,韵味乐感俱佳,称得上低端利器。
  W3000ANV绝对是今年非常值得关注的高端木碗,外观做工没的书,头梁和后缀带X的改进版耳机一样有所改变,声音同样没听过,也就不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之后ESW系列终于又添新丁了——ESW11LTD,不过这货外观可没有它的前辈那么毒,声音也是新铁系的风格了,好不好值不值不好说,不过以后的升值恐怕是免不了了。
  M50这款耳机国外价格跳水相当厉害,代购到手一千都不到,铁三角的监听耳机不怎么出名,反正沈阳这边的录音棚我还真没见过有几个用铁三角的,白色的外观相当不错,外貌协会成员赶紧上吧。
 
  索尼 SONY
  SONY的新品相比之下就没太多吸引力了,外形前卫声音却越做越没特色。Z1050绝对是SONY今年的重头戏,尽管也不能算完美,但综合来看把DX100秒的渣都不剩是毫无问题的。至于什么声音不好之类批评的都是浮云,你买一个5K的随身听你会觉得他不好吗?要相信发烧友脑补的能力是强大的!另外随身要求真有那么高吗?长时间随身出街的朋友你没发现你在户外听歌音量有多大吗?要真是追求声音,干脆电瓶+逆变+台式系统上街吧,我相信不远的将来这将不会只是一种假设。话说回来,出DX100的朋友也不是没有,听感不符是最好的理由,听感这玩意太主观了随你便说。就像出HD800的一样,我会说我出的理由是掉漆严重毫不隔音吗?当然不是,听感不符才是王道!
  MDR-1R最近挺火,然后就有各种捧和各种黑,我觉得把它看做SONY的良心之作纯属是粉丝们的一厢情愿,别指望一千多一个便携耳机能有多好的表现,就算搬出R10设计者之类的噱头也阻挡不住SONY市场份额的跌落。这个价位差不多对得起价格也就行了,至于什么高分子液晶振膜你就当高科技看吧。哪家编不出这些东西,以1980版DT880为例其采用了旋转对称结构大面积球顶帽状聚碳酸酯振膜单元,怎么样,够不够炫?够不够有科技感?这还是上个世纪的东西,现在想找点花名不是更容易?可是这对普通发烧友来说有用吗?声音好听的才是关键!今天看了一个评价,貌似1R的听感很舒服,等有机会好好听听看。
 
  其他国外厂商
  天龙弄出了一个日版和美版,说实话美版实在是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看着有点魔声的感觉,刚出那阵子去实体店把玩了一下真机,感觉头梁有点单薄,声音怎么说呢,反正一万这个价格有点高了,土豪们上吧。新出的那些耳塞挺有意思,刚上市没多长时间就有各种渠道货,样子也相当特别,我只能说真有科技感。
  极致耳机前一阵子美国刚打特价,HFI780代购到手价格也不过1000左右,喜欢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这个耳机讨论的人貌似不多,那样子我怎么看都觉得像DJ耳机,金属质感还是很强烈的,好在价格不贵,喜欢的就上吧。
  杰士的X10今年还是这么火,自从那次特价国内讨论的兴趣就一直不小,这款耳机做工不错,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容易出问题,软胶什么的都会破。最搞笑的是这款产品居然蹦出来一个用微型动圈的假货,国行最近价格刚跳过水,999国行还算不错,和美行价格差距的进一步减小使他的的性价比更高。以我感觉这是一款味道型的产品,听着很舒服很有感觉。
  JVC今年耳塞没少出,除了高端的FX800之外,还有两款三单元动圈推出,看来在动铁多单元化之后动圈耳塞也不能免俗。
  MAXELL也发布了两款新品,一个是双动圈一个是圈铁混合,价格倒是相当低廉,不过它一向不是专业做此类产品的,不知道又是谁家代工的产物。
  UE900是UE的第一款非定制四单元动铁耳塞,终于改变了以前那种强奸耳朵的佩戴。配件还是那么多,还有两条替换线,不过价格相当不给力,忽上忽下的看得人心跳加快,声音很优秀价格很坑爹,2K以内还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至于W4R SE535LTD等产品就不多说了,虽然听过但印象都不深,一向不怎么折腾随身。
  国外厂商今年总体上还是很上进的,虽然不乏马甲和花瓶,但都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新品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商加入耳机耳塞行业,我相信明年论坛会有不少冷门又实惠的白菜出现,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page]
  耳机耳塞部分之二 国内厂商篇
  阿思翠 Astrotec
  说起今年的国货我觉得阿思翠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不管是今年二月的AM90还是十月份的AX7都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产品。阿思翠是今年才崛起的厂商,目前的产品有AM90AM800/900 AS100/200 AX7等,另外网上已经曝光了即将推出的圈铁耳塞AX60,此类双单元动铁和圈铁混合都是国产以往基本没有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在过去的一年中国货的进步还是相当大的。
  AM90是第一款价格杀入200以内的动铁耳塞,根据网上的一些图片应该是采用SR系列单元,与之类似的产品还有声美PL50和达音科DN11/13。这种圆形的动铁单元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价格上具有优势,声音与传统BK ED系列的单元有区别,更像动圈一些。关于AM90的听感可以查看我以往的帖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AM800/900我都没有听过,这两款产品都是动圈单元的,其中AM900貌似难推一些,不少评测都是搭配森韵PX-1耳放或是其他便携耳放,听说过一段时间沈阳会有一家新店铺开张,到时候看看有没有这些产品试听吧。
  AX7是第二款国产双单元动铁耳塞(第一款是GR01),不过这款产品和进口品牌的设计不太一样,使用了TWFK-30017复合单元,这个单元曾经被用于AKG K3003上。AX7的售价并不高,但也达到了900元左右,这个价位竞争对手就比较多了,如UE700或是美行TF10,虽然耳塞不能以单元数目论高低,不过面对进口产品它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30017查看电子器件手册上的价格大概是300多一个,其实如果不采用复合单元成本会更高,随便一个BK或是ED系列的单元也要200左右,换算到成品上价格大概会上涨200。AX7也一直没有机会听到,不过30017本身并不是一颗高低频复合单元,低频量感恐怕会有所欠缺,问过几位听过的朋友得到的反馈也是类似的。不管如何,这条双单元起码不像GR01那样蛋疼,希望阿思翠能推出更高端更优秀的双动铁产品。
  AS100/200是相当不错的便携耳机,当然想PK四五百的产品还是有点压力,不是说这个产品不好,只是低端产品很少有一个能完全超越另一个的,各有特色罢了。
 
  新锐 Sunrise
  新锐今年推出了他的第二代耳塞产品SR20和SWD2,这两款产品都采用了钛振膜,声音颇有特点,尤其是SWD2素质韵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关于其与PK1的对比可以看我以前的评测。和MX980相比,他俩的风格差别很大,没什么可比性。新锐的部分产品有低频瘦的问题,这和厂家调音理念有关,SWD2搭配AM-P1会有不小的提升,最近试了一下SWD2和DA-P1的组合,低频量感会多一些听感更好。
  CHARM3是新锐的第三代耳塞产品,采用了低阻抗设计,听的时间不长,不过这条耳塞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水平的,舒展自如而且不跳播放器,比较容易出好声的产品。
 
  声美 SoundMAGIC
  声美的E10可以说是今年200价位相当热门的产品,当然同样热门的还有僵尸PR200MKII。E10是相当不错的产品,再有what HI-FI的光环加身,热门是很正常。个人感觉E10属于类似硬汉风格的耳塞——硬朗明快,有的评测说他自然平和这我真没听出来,带点森海的味道,细节不输马克兔,但是总觉得有点硬有点紧,大气是有了宽松就不够了,听点小编制纯器乐之类比马克兔强,流行就差点劲了。另外最近声美推出了几款新品,不过好像还没有铺货,期待高手的评测吧。
 
  僵尸 ECCI
  僵尸今年的新品并不多而且基本都是老型号的改进如PR100MKII和PR200MKII,后者就是论坛常说的马克兔,个人感觉PR200MKII卖的是种感觉,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总之听着不别扭。信息量在同价位来说比较大,声场也很开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声场大并不意味着定位准,也许是受限于价格听那些器乐众多的乐曲不太给力。马克兔的低频也是有一定争议的,有的朋友说量感多,我觉得量感不是关键,关键是低频下潜不足质量不高,宽松的低频并不等于没弹性的低频。貌似低频的质量不高也是低端耳塞共同的问题。
 
  维尚律声 VISANG
  维尚律声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发力推出了VS-K1入耳式耳塞,听说多单元动铁也在研发中。这款产品我觉得相当不错, K1的特点就是柔顺,声音流畅连贯性好三频没有被割裂。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只是味道不是很重而已。这种特点的耳塞在低端我很少听到,颇有特点。
 
  达音科 DUNU
  达音科今年也很给力,推出了国产第一款动铁耳塞的改进版I3C-S,还有新品DN17/18/19发布,不过最给力的当属DC4了,这是一款四单元定制耳塞,虽然只出了几条就不做了,不过确实是开创了国产厂商多单元定制的先河(那些手工定制的小作坊就不说了)。
  I3C-S声音和达音科以前的一些产品比较类似,没有过分的突出某一频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和K1很像,追求听感舒适自然。
  DN19是达音科的旗舰产品,创新性的加入了阻尼塞调节,搭配不同硅胶套或海绵套有不同的感受,可玩性相当高,只是最后上市销售这个版本我觉得不够有个性,略显平淡一些。
 
  威索尼克 VSONIC
  威索尼克今年动作不少,但貌似给力的不多。早些时候的GR01就不说了,虽然不怎么成功不过作为国内第一款双单元动铁还是值得鼓励的。新出的几款产品除了VC02之外大多数是老产品换马甲,不过微博上说圈铁耳塞快出来了,只是外观怎么看都有点像仿K3003,阿思翠的那款圈铁也有类似的问题,希望国内厂商能进一步的创新。
  GR07系列一直是威索尼克的高端产品,这次改版之后推出了不同调音的版本,不过价格有些偏高了,国内产品对于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一向不太强,到不光是产品的问题,更多的是品牌建设和宣传的问题,自封首席调音师是没有用的。
 
  其他厂商
  MAYA进入音频界的时间比较短,看其产品更偏向手机用户,走低价时尚路线,外观确实不错,音质在同价位也没什么好挑剔的,配件比较全,搭配各类手机都没什么问题。
  硕美科其实早就想在HIFI界插一脚,不过不知道怎么一直不太成功,最近又出了两款新耳塞,说实话外观实在是差了点,不要求你能达到魔声的设计水平,可也不能太差了是吧。
  漫步者收购了STAX是件大事,别看STAX名声在外真正销量并不高,漫步者能不能把静电玩明白就不知道了,不过就算玩明白了也别想着静电耳机会有多便宜,毕竟技术难度在那里摆着呢。新出的那款便携耳机就不说了,做工什么的确实不错,不过国内大耳机研发方面还是任重道远呀。
  今年国内厂商进步相当不小,而且不再局限于动圈产品,这种创新和改进是值得称赞的,希望明年能再接再厉。
[page]
  耳放解码器部分
  其实我玩的耳放解码器并不多,倒不是不想折腾而是自己折腾不起,再加上对有些小作坊捣鼓出来的东西又不太感兴趣,因此基本没搞什么大件。国外厂商的产品倒是听了一些,不过和国内的比价格差异就比较大了,因此也没什么可比性,这一部分重点在于介绍和谈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耳放篇
  在讨论耳机放大器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讨论几个耳放的特点和一些参数的意义。
  (一)对于耳机放大器特点的一些讨论
  耳机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说耳机放大器的兴起不过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它有以下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1.耳机耳塞需求的功率比较小,一般来说回放声压达到100dB(相当于纺织车间的噪音,120 dB即达到痛阈,使人耳感到疼痛)已经可以展现比较理想的声音效果。
  2.耳放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失真度要尽可能低。高信噪比低失真度意味着本底噪音较低以及比较理想的细节回放,而电子管耳放使用交流点灯丝或晶体管耳放设定较高的静态电流都会使噪声增大(有源器件的热噪声),降低噪音需要良好的布线和屏蔽。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电子管放大器使用碳膜电阻并宣称其热噪声大是完全错误的,理论上任何相同阻值功率的电阻其热噪声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接触噪音和散粒噪音的大小,使用碳膜无非是因为它便宜或用来唬人(如AB碳阻)。
  3.耳放输出阻抗范围较宽,目前高品质耳机阻抗差异较大,从16Ω到600Ω都有,这就要求耳放输出阻抗适应范围尽可能宽。
  4.耳放阻尼系数不需要很高,与音箱不同耳机耳塞振动系统质量较轻,谐振时产生的运动惯量较小,不需要放大器具有较低的输出内阻来抑制振膜惯性振动,耳放阻尼系数常在1~100之间。
  (二)对于信噪比的一些讨论
  信噪比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往往后面有一个括弧写着计权或不计权,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些这个词的意义。
  信噪比的计权测量简介:由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灵敏度不同,经声级计测量得到的声压级就不能反映出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觉。为了使声级计的读数能代表人耳的听觉晌应, 在声级计中接入了对某些频率作一定衰减或放大的A、B、C和D计权网络电路系统。接入这个计权网络的声级计称为标准声级计。经过标准声级计测量的声级称为“计权声级”, 单位用dB(A)、dB(B)、dB(C)、dB(D)来分别表示, D计权网络适用于航空噪声并与噪度(烦噪程度) 有关的测量。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响度、噪声、对语言的干扰度等) 和A计权声级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A 计权声级也成为对噪声评价的最主要方法。音频放大器信噪比(A计权) 的获得就是在测量仪器中接入A计权网络实现的,获得的信噪比指标要比不计权时高。即使用A计权的方法测量信噪比可以提高产品参数(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作假,频响范围的不同标准同样也可以作假,许多高端器材信噪比是不计权的)。
  (三)对于放大器失真的一些讨论
  关于失真度的问题, 已有明确定义和测试方法的有谐波失真、交越失真、削波失真、相位失真、瞬态互调失真等。事实证明有些失真对于音质是有优化作用的如偶次谐波失真,瞬态互调失真对音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且其本身比较复杂包括了一部分削波失真、相位失真,下面就简单讨论一下。
  瞬态互调失真(TIM)反映放大器实际工作时的指标, 对音质表现显得至关重要。有些放大器指标很高但声音不好听,原因之一就是瞬态互调失真过大。瞬态互调失真大的原因是放大器加入深度负反溃后,为了防止寄生振荡加入了不当容量的补偿电容,放大器对高频信号产生信号相位滞后的问题从而引发失真。如果输入端有一个尖峰信号,由于补偿电容充电需要时间, 输出端来不及向输入端提供即时的负反馈电压, 瞬间的尖峰电压得不到抑制, 使放大器出现过载,输出的尖峰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削波。音乐中有许多尖峰信号, 这种放大器却使它们消失殆尽, 自然会对音质产生很大影响。有些产品为了扩展频率响应和一味追求高的静态指标, 不合理地加大负反馈, 这种情况在IC放大器和晶体管放大器中比较明显,不过这主要是指一些早期的放大器,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放大器已经不需要太高的负反馈即可保证较好的测量参数,但瞬态互调失真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参数。
  (四)对于高阻抗耳机所用耳放的一些讨论
  高阻抗耳机对于放大器内阻要求不高,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广,而且早期设备中并没有针对低阻抗耳机设置的独立放大器,因此不少耳机都采用音频线路传输常用的600Ω阻抗,这类高阻抗耳机对电流需求较小但放大器需要有较高的电压输出,这就要求提高放大器的供电电压。而大部分运放的耐压都不高,因此不少为高阻耳机设计的放大器都是全分立结构的,这两种结构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看设计者的功力如何。
  电子管耳放是比较适合高阻抗耳机的,对于这些放大器来说,输出级的结构是很有限的几种——阴极跟随线路(CathodeFollower)、SRPP线路(ShuntRegulated Push-Pull)、SEPP线路(SingleEnded Push-Pull)、WCF线路(WhiteCathode Follower)。近些年来虽说出现了类似Grounded Grid AMP(共栅极放大)等不同以往名机的线路但输出级始终没什么变化。再加上电子管属于电压控性的器件电流输出能力不强,因此电子管耳放输出内阻没有太低的,一般在几十欧姆左右。
  常见的电子管耳放中,一般使用两根电子管的耳放均为CF线路,这个线路输出内阻是这四种线路中最低的但增益相对也比较低,如使用6N5P之类的电子管推低阻抗的耳机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电压输出能力不如其他几种。SEPP是一种功率型的构架,也可以称之为OTL,虽然其他几种线路也都没有使用输出变压器,不过如果说OTL线路那么恐怕是特指SEPP构架。这种构架带载能力很强但功耗比较高电子管用的也比较多,其特点是电压增益高,但输出内阻也比较高(这个缺点可以使用大功率强放管解决),那些使用四枚以上6C19 6C45 6S6的胆机多数是这种构架。比较着名的恐怕就是叶立的作品,其采用EL91输出。WCF线路本身是CF线路的一种改进版本,其电流电压增益都比CF高,只是电子管用量CF多一些,输出内阻也是比较低的。
  晶体管耳放不太适合高阻抗耳机,主要是晶体管耳放供电都不太高,甲类输出功率有限,在供电电压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大的静态电流都不能改变它的甲类输出功率。不过现在耳机灵敏度都不太低,因此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这一年中国内值得讨论的耳机产品并不多,琥珀推出了他的简化单端版本红玛瑙,对于琥珀我觉得还是不错的,TALEMA的密封牛看着确实霸气,接口丰富只是价格高了一些,如果能降到4000多我想更有性价比。
  EtherealAudio神童今年出镜率也挺高,不过拆机图就有点磕碜了。供电部分相当简单,只用了四个2200μF的ROE电容再加上三端可调稳压芯片就敢说是高精度电源,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虽说A1 莱曼的电源都挺简陋不过里面都挺有学问,如莱曼的那六个WIMA小电容绝对不是白给的。当然神童的外观绝对够霸气,用起金属那可真是舍得,不过看在6K+的价格上也有点坑呀,当然没听过声音不敢多说,不管我怎么说总会有人用听感好什么的来回复,反正HIFI这个事情就是愿打愿挨,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个价位我肯定选择国外专业音频厂商的作品。EtherealAudio还有一款3000多的产品,不过内脏图没看到,看评测倒是挺毒的,等有机会听听吧。
  勃总西游了,对于这位大神我没有任何了解,不过他的元首耳放倒是听过几次,感觉不错,价格也算合理,是款不错的产品,埃丽卡没听过不好多说。
  森韵出的SHOZY版HA2002相当不错,从声音到外观都能做到形似神似,不过好像没有量产挺遗憾的。PX-1效果不错800的价格是个挺好的选择,搭配PK1 MX980尤其好。
  新锐的AM-P1和SWD2是一对,这两个拆开就不是那么有特点了,组合起来的效果独树一帜。即将推出DA-P1就不说了,和PX-1比较像,细节又有不同,声音比以往的产品厚,韵味不错。
  僵尸新出的ST6MKII没听到,看了几个评测倒是说不错,手上有一块ST6一代的裸板,上面有三个类似运放的东西,体积小巧是它的特单,但线路板普遍很薄,走线也很有特点,声音过得去,国产小耳放大多还是比较称职的,不太坑人。
  山韵的东西我想就不多说了,以前发过拆机图,打过口水仗,现在301貌似改版了,希望厂商能有进步。306是个挺火的便携耳放,不过我感觉不如AM-P1和PX1,个人喜好仅供参考吧。
  金牛座的价格相当震撼,逼近一万,金波新出的那个耳放貌似也达到了这个级别,耳放到底有没有必要用什么整铝切削的外壳,几千元到底能不能搞定,还是非得整的那么贵才能出好声,我觉得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连SOLO这样的产品都能卖三千多,国产货买个万八千的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有钱的上吧,我只能膜拜了。
 
  解码篇
  国产解码一向不乏敢要高价的,也一向不乏声音稀烂的。今年数字界面挺热闹,做的厂家也比较多。好不好不清楚,毕竟有专业声卡在手我没必要折腾什么数字界面,对那些产品我只关心一件事情,能不能全面支持WDM ASIO,能不能做到切换不同程序没有爆音无声的问题,如果能那还不错,如果不能趁早回去修炼几年再说吧。

aune x1全面支持WDM ASIO
  ARK MX今年似乎有点过气了,U2也是。对于前者,我只能说声音实在一般,只有一个USB口,效果还一般般。不过它上面有个MX+,那个价格就猛了,一万多,不过我很好奇实际成交价是多少,毕竟标价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明白。
  MDAC3挺热门,还有MDAC2鼠磨版,对于这种磨改版本我觉得很有意思,花一千多去磨改一台本身价格也不过一千多的产品真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有那个钱你买个更高端的好不好,还省得折腾了。
  金波也出了解码叫做蓝宝石,5000多,真不知道是物价水平高了呢,还是国货都这么有自信,别看BENCHMARK DAC1那些东西比较老,HIFI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验证的,新品不见得就好。
  DAC2出来了,电位器终于不再是以前那个坑爹的小东西了,改成ALPS的马达电位器,电源也变成开关电源了,效果好不好没听过,不过我对这些专业音频厂商的信心是很高的,最起码比国产小厂高。
  今年的耳放解码器价格真可以说是一路狂飙,各种以前听都没听过的东西忽然就涌进国内,还是让时间去检验吧,如果三两年后大家还能想起这款产品,那么他才能算是成功的。
 
  播放器部分
  从年初开始DR100可以说是彻底的红了一把,不过许多并不需要录音笔的或者说并不喜欢录音笔声音的朋友也跟风上了,然后就低价二手除了,这款产品我想不用多说,最好自己去听听。
  Z1050是SONY的重头戏,虽然后面还有F800系列等着,不过这并不妨碍它在论坛的讨论热度,这款产品好不好要综合来看,单以声音来说他肯定不是这个价位最好的,不过声音不是播放器的全部对吧?
  X1是最近才蹦出来的产品,看配置实在低了点,对声音我没有过高的期望,等高手的毒文吧。
  DX100最近不怎么红火了,这个机器我以前评价过,集卡、大、热、沉于一体,价格也挺坑爹,喜欢就买吧
  HM901终于出来了,价格也挺坑爹,滚轮加拨盘怎么看着都像录音笔,不过总有人喜欢,801我听着实在一般,反正没有评测说的那么毒,没听过之前我劝各位谨慎入手。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没有完全的总结今年HIFI市场的一切,充其量也就是说了一半吧,关于HIFI我只奉劝各位八个字——“耳听为实,理性消费”.
  最后祝各位发烧快乐,新年快乐。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