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及"中国何时才能拥有世界一流交响乐团"这个问题时,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自卑的声音,一种是奚落讽刺的声音.自卑的论调说交响音乐是外来的,别人要上百年才能创造一支世界一流的乐团,而我们才有多少年?急什么?讽刺者的论调说中国人的文化劣根所致,自古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集体做的事难成,所以我们在国际音乐比赛和国际体育竞赛中,个人金奖得主永远多于集体金奖得主.这些说法固有一定道理,但也显得有些偏激.
一个乐团再有集体精神、再有合作意识,它必须是以一个个优秀的个体为基层.在国外乐团工作过的中国演奏家或长期指挥过国外职业乐团的中国指挥,对于如何构成一个优秀的乐团或一个乐团如何做到精彩的演奏,他们体会最深最有发言权.首先说一个优秀乐团的构成.一个优秀乐团的构成必须是由演奏技术一流的演奏家构成.其次需要有一个对音乐艺术深有研究、酷爱音乐、尊重艺术和尊重艺术家的乐团管理者,让乐团演奏员从音乐上和做事上信赖并真心支持这个管理者,然后是有一个有极高艺术标准的常任指挥,最后才是各种待遇条件和福利.看看目前世界上一流的乐团,无一不是这样.而在中国,人们一来首先不是看自己为集体做了什么,自己的能力如何,而是首先看待遇和个人得失,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后再说集体和艺术上的事.这时要么养尊处优,要么跟着混,不求上进,没有集体利益意识.
没有演奏技术一流的演奏员不可能组成一流的乐团,但有了一流的演奏员也不一定就保证是一流的乐团.如何挖掘和激发出一个乐团每个演奏者和整个乐团最佳的演奏状态?答案很简单:让演奏家在一个很受尊重的艺术氛围里,在上等的待遇条件下,在一个高水平和负责任的指挥棒下,专注和尽兴地把自己心中通过指挥和乐团集体演奏临场激发的音乐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并融于集体的演奏,达到既是个人的享受也是集体的享受.如果一个乐团或一个乐团的音乐家们没有这样的共同目标,想建造一个一流的乐团或进行一场一流的演奏,那几乎就不可能.你三心二意不负责地扔给市场一个演奏,那么市场和消费者听众一样会三心二意地对你.
在具备了以上硬件条件,剩下的就是软件方面的实力.何为一个乐团的软实力?那就是每个演奏员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悟力.纯技术的演奏水平是学来的、苦练出来的,而文化和艺术上的水平是读书、生活和思考来的.在中国学音乐的学子,从小接受强化的技术训练,一切都是为了学得快,学得难,都是为了比,而对培养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理论的学习、音乐史的学习、音乐作品人文背景的学习和思考以及学音乐时为了什么,几乎不去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很多是失去了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音乐运动员,他们在演奏的技术运用上一切听从技术的驱使,都能做得很好,而当需要他们透过技术去思考和获得艺术体验,并把这种体验作为一种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传达给听众时,他们除了凭空想象和模仿名家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因为他们缺失艺术思考所必需的文化知识、生活体验和必不可少的音乐理论工具(音乐听力、和声及曲式的辨认,艺术思考方式等).从小灌输的自己要比别人强的理念导致他们在乐队里演奏时不会把整个乐团的音响作为自己的整体演奏音响听,而只局部听自己的演奏,导致乐团出来的声音是散的,只见树,不见林.并且,在思想的深处,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与社会一致的认知--独奏才是家,在乐队里演奏始终低人一等.为了不低人一等,在乐队里演奏也要时时处处设法突出自己,让自己在低人一等的小圈子里出人头地.这样的文化环境导致了乐团演奏者失去聆听他人的主观意识和聆听能力,演奏时眼睛只看得见眼前的分谱,耳朵只听得见自己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而对整个乐队演奏的声音完全是麻木的.在乐团里时间呆久了,还练就了滥竽充数的本领,遇到自己能出彩的拼命表现,生怕邻座的听不见,遇到困难片段只见演奏动作,听不清演奏的声音,动作表情比声音表情大.
如何培养乐团的软实力?办法很多,而且得因人而异,但很通用的办法就是让乐团的每个演奏员轮流与乐队合作演奏协奏曲,这是促使乐团演奏员加强专业训练的最有效招数,谁都不愿意在同事面前出丑和示弱,也是倡导公平竞争的民族办法.其次是把整个乐团化整为数个室内乐组合,而且组合不固定,经常更换组合,这样可以培养乐团演奏者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集体艺术和团结精神.
我几次在和指挥过中国乐团的指挥闲聊时,他们对中国的乐团演奏几乎都有相似的评价,首先是音准意识(特别是管乐声部),其次是声音审美,最后才是合作意识.实际上这三点正是中国优秀乐团与世界优秀乐团距离的所在.
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乐团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音乐家和听众各自与共同对音乐和音乐家的态度和标准要求的问题.有艺术规格要求,有方法了,一夜之间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乐团完全可能.否则,再过100年还是在追寻"世界一流乐团"的中国梦.仔细想想,委内瑞拉街上乱跑的孩子都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流的乐团,14亿人的世界经济大国中国还整不过委内瑞拉的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