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载的珍藏 记我的CD唱片(五)

来源:www.hifidiy.net 发布者:杨维中 版权:原创

《奇迹的制造者》、《火把节之夜》、《黄河》、《门》、《红楼梦组曲》,本期品读的这五张唱片可谓各有特色,比如,瑞鸣的西洋乐器中国随想曲专辑《门》,很适合那些有过生活经历、不甘寂寞、怀旧情结浓都、思乡心切、身处异乡却又快乐着的单身汉们!

ABC(国际)唱片精装本专辑:《奇迹的制造者》

还是2006年元旦的前一个月,我就收到了ABC唱片公司徐学辉先生寄来的《奇迹的制造者》专辑。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一本书(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出品,书刊号∶ISBN 0-9661742-0-8),一本非常的精美画册,捧在手上沉甸甸的,颇有份量感。

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来写这套专辑,是因为它的制作份量实在太重,以至于反让我滋生了畏难情绪。不过,这么珍贵的演奏录音,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分享的话,我会坠坠不安而晚上睡不着觉的,所以还是鼓足勇气拿起了笔。

这套采用世界经典名琴演奏的《奇迹的制造者》共有4张碟,即两张SACD和一张CD、一张DVD碟。前两张SACD碟,全程记录了屡获殊荣的美国著名音乐会小提琴家埃尔玛·奥里维拉使用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协会提供的30把“史特拉底瓦里”(15把)、“瓜奈里”(15把)名琴,倾情演奏的15首不朽名曲作品。

钢琴伴奏部分则由尼尔森·帕迪盖特全权担任。实际录音中,每一首曲都被演奏两遍,一次使用史特拉底瓦里琴,一次使用瓜奈里·道杰苏的琴。第三张CD碟中,奥里维拉则以这30把不同命名的旷世名琴,来交叉轮番演奏了同一首由让·西贝柳斯作曲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号》。

收录曲目:

CD1--1、巴尔兴组曲之“尼根”民谣曲《美名大师》小提琴与钢琴;2、《第5号匈牙利舞曲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3、《D小调第二变奏曲之阿勒曼德舞曲》小提琴独奏;4、巴尔兴组曲之“西姆恰斯的启示”《美名大师》;5、巴尔兴组曲之“寡居”《美名大师》小提琴与钢琴;6、《第5奏鸣曲》小提琴独奏作品32号之一;7、《第3奏鸣曲》D小调叙事曲》小提琴独奏作品27号。

CD2--1、《第二变奏曲之“萨拉达舞曲”D小调》小提琴独奏;2、《第13小提琴随想曲,降B大调,作品1号》小提琴独奏;3、《第2匈牙利舞曲D小调》小提琴与钢琴;4、《第1奏鸣曲柔板G小调》小提琴独奏;5、《爱的悲愁》小提琴与钢琴;6、《吉普赛女郎》小提琴与钢琴;7、《夏康舞曲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8、《第二变奏曲之“库兰特舞曲”D小调》小提琴独奏。

为了提高制作水准,在加拿大广播公司一号录音棚的整个录音过程中,除选用马克·莱文森最顶级的录音设备外,还请来了马克·莱文森本人亲自操刀录音。此次录音,采用了“近距离收录”手法,以期能获得最佳的直达声和丰富的音乐细节,因此更容易分辩每一把名琴之间的音色异样,而听这样的名琴大汇演,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听到它们之间的分别。据称,在为海菲茨、埃尔曼、克莱斯勒和斯盖蒂等多位名家大师录制唱片时,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演奏了,套用发烧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Hi-END的琴,Hi-END的演绎,Hi-END的制作”!然而,由于本专辑的信息量太多,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观赏专辑的DVD碟,它是唯一能听懂这套专辑的敲门砖,因此最好能放在欣赏三张CD之前。否则你会不知道杰夫里·富什究竟是何方神圣,以及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制琴大师的琴艺各有什么高招,从而最终吃不透整套专辑。而这对于刚刚入门西方古典音乐的初哥们来说,尤其显得至关重要。

整张DVD碟中,共记录有“名琴与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协会的关系”、“名琴的发展趋势”、“名琴在当代通过怎样的方式体现它的价值”、“名琴在中国的展望”、“名琴与小提琴家的个性”、“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协会赞助过的华裔小提家”、“富什先生对中国古典音乐环境有哪些印象”等8个章节。

我以为,只有当你认真看过这些内容以后,才有资格对世界名琴协会与海菲茨、帕尔曼、鲁杰罗·里奇、李传韵及马克·莱文森、杰佛·罗兰、爱必希(ABC)的相互关系及近期相关作品,说三道四乃至品头论足。

整套专辑的配文十分丰富,仅页码便达到了近100个P。其中,涉足的相关制作素材如“名琴史话”、“录音背景”、“大师身世” 、“30把名琴照片”等文献资料,非常弥足珍贵而值得收藏。所有的这些连同4张碟片,累积达20mm之厚。倘若逐一咀嚼、细细消化、反复品味┅,于我而言,恐怕得花上足足一个月的时间。

本套专辑中的16首演奏曲目,曲曲精典,首首松香味十足,不过对我来说,也许封套扉页中赞助人杰夫里·富什的《关于音质的比较与听众指南》,没准会来得更加过瘾。其中的关于“音质与音色的感知”及“明亮与黯淡”和“佳琴良弓”、“松香的作用”、“名琴的AB比较”等深入简出的阐述,要比任何一篇音响器评文章的听音感受都来得入木三分而精彩至极。

庆幸的是,我一直担心前一阵子说了过头话的关于“从发烧友的纷争到莫扎特与贝多芬谁更伟大”个人之见,竟十分巧合地在杰夫里·富什的“为什么非要将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和瓜奈里·道杰苏的琴来做比较呢?我们根本无法断言究竟谁比谁更好,因为他们二者各有千秋,特点不同。这就好比将莫扎特和贝多芬放在一起来作比较。”中得以印证,从而让我舒心地长吁了一口气。

细读专辑中的资料,能长很多见识,如关于意大利小提琴的制作标签,便颇有讲究–“通过小提琴的f孔,我们可以看到制琴者在印标签的时候,通常采用拉丁文。史特拉底瓦里会在他的商标上,将表示日期的最后几个阿拉伯数字写下来并盖上私人印章。瓜奈里则在他的标签上加上一个“十” 字符号和“IHS”,这些古老的符号表示的是“耶酥” ┅。”

又如“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一些意大利以外的小提琴制作者在他们的廉价商用小提琴上并不使用自己的标签,而是贴上临摹来的史特拉底瓦里或瓜奈里的标签。这些商品化的练习用琴价格十分低廉,不管他们使用多么如雷灌耳的商标,这些仿制琴和真正的大师作品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制作人为这套专辑撰写的出版语,读起来颇有点宣言书的味道---“当我聆赏这些唱片,翻阅精美的画册时,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听到《克雷莫纳的荣耀》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唱片圈里模爬滚打的这些年,每天浸泡在唱片的海洋中,已经很少再有这样的惊喜。” 面对如此激情,连我也禁不住地附合了一声-好样的,徐哥!

说了这么多,还是如本专辑的演奏者奥里维拉所言---“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的确,音乐终究是让人来享受的,语言远远不足以表达,洗耳恭听则已。

[page] 走进王立平的音乐红楼——《红楼梦组曲》

王立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五声音阶”构成的调式体系。换句话说,未来的《红楼梦》音乐是以中国的旋律音程展开,还是摈弃该体系,全盘照搬西方的“和声音程”展开,或者是两者有机结合?

第二个问题更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乐器的配置。中国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质与西洋乐器及其鲜明地区别开来,其最大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于独奏,适合于抒发细腻的、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情感。但无须讳言,中国民族乐器不太适合于合奏,特别是那种西方交响乐队编制式的合奏。

前些时候,看到陈燮阳指挥着中国民族乐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心里很不是滋味。平心而论,艺术家们的演奏无可挑剔,各种乐器认真而巧妙地模仿原曲配器中的每一种西洋乐器的特色,在音域上也尽力进行了拓展,基本上还原了该曲的风格,金色大厅响起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正是这些成功的模仿和掌声深深地刺激了我:我们用不着枉自尊大,也用不着妄自菲薄。我们承认我们民族乐器先天的不足,不等于我们对其缺乏自信和自尊!汉民族文化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这在《红楼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但这不等于我们就没有一丝阳刚之气。我想大厅里的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这惟妙惟肖的模仿,而是艺术家们那高山流水般意境的独奏曲目。

简单地说,你模仿的越像,你自身失去的就越多。而你失去的这些,正是我们中国民族乐器引以自豪的东西,我们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也就是王立平能否成功的关键:作品的音乐主题。

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是“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想这一定难坏了王立平。因为这些都是,又都不是。

感动!屏住呼吸,轻轻地按动收录机的键子。1987年的5月,由曹雪芹作词、王立平作曲、陈力、王洁实演唱的《红楼梦》歌曲,伴着夏日的清风,传入我的耳鼓。

《序曲》奏响了。是石罄还是编钟,抑或是钟琴(久违了,识别音色的功能已经蜕化)?深沉、厚重的音符以绵长的音频带出了陈力那银子般的、穿透力极强的哼鸣,在“场响”的作用下,空旷而寂寥。是在描绘青埂峰吧?

是小调,阴柔的小调。旋律在主音和属音的音区里徘徊、飘飞,继而又在下属音的音区里展开了叙述。似乎在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令人感慨和惆怅的故事......当旋律又漂移到主音区域时,一个令我为之惊喜和叫绝的情景出现了——在下属音上,在一个乐段结束后,王立平转调了!这个转调非同小可,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故事里,把西方调式体系中的功能自如而自信地加以运用,天才!

叙述在继续,转调后的旋律依然充溢着浓重的感慨和惆怅,只不过它是用器乐来进行演绎的。哦,听出来了,有二胡,有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旋律性很强但音域相对狭窄的二胡能承载如此厚重的红楼底蕴吗?王立平怎样解决?敢用小提琴吗?任何一个作曲者在为乐曲配器时,一旦碰到二胡和小提琴狭路相逢的尴尬局面,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它们的音色既相近又排斥,稍有不慎,便会两败俱伤,而配器者也将遭到圈内圈外音乐人的一致耻笑!

出现了,小提琴和二胡一起出现了!一样的旋律,王立平将小提琴的音域置于二胡高八度的位置上,在乐曲的高潮处,小提琴的高亢的音符与华夏的二胡深沉和谐地融为一体,与中国的弹拨乐器融为一体,与中国大鼓、钹融为一体,成功地营造出20世纪80年代视角的红楼主题——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旋律结束了——哦,还没有结束,古筝抹出一个叹息似的滑音,滑音的尾音和主音构成了大三度!这个结尾太棒了!哦,还没有结束,一声沉闷、结实的锣音猛然响起......

哦,这是大厦将倾的先兆,是这个诗礼簪缨族的丧钟!一首又一首,王立平终于把我完完全全地带进了他用音符和旋律所构筑的红楼世界:深情而沉郁的《红豆曲》,以男女两个声别依次演唱,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凄清而伤感的《紫菱洲》以竹笛咏叹,古筝宣叙,秋风萧瑟、别情依依;《叹香菱》凄苦委婉,《枉凝眉》如诉如泣,《分骨肉》千里东风、对天长哭......

《秋窗风雨夕》里的琵琶和古琴用的好,时断时续的音符滴滴答答,仿佛是那黄昏的秋雨滴落在纱窗的窗棂和绿纱上!旋律也好,十六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连接,把颦儿外静内动的心绪与缠绵的秋雨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哪滴是雨,哪滴是泪……是啊,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此情此景,就是一个阳刚气十足的男人,也不免会心生惆怅,更况颦儿?

旋律突然活跃起来,清脆的弹拨乐器响了,怎么节奏如此富有弹性?哦,是《聪明累》!总算盼到了。这真是“见凤姐,恨凤姐,没有凤姐想凤姐”!近乎轻快的节奏,近乎活波的旋律,王立平要表现什么?还有上滑音、下滑音——哦,是讥讽,是警世。难得的大调,但旋律的走向具有鲜明的小调倾向......总于回归了,在进入“呼喇喇似大厦倾”时,旋律回归大调,悲伤的色彩终于显现——王立平为王熙凤设计了大调的悲伤,谁让你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听,是《题帕三绝》。王立平看了多少遍红楼啊?简直钻到林姑娘心里去了!悲喜交集,浮想联翩;有羞涩,有感慨,有惆怅,有追思……赠帕、题帕是宝黛爱情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王立平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几乎调动了所有能够体现主题的动机与乐汇:曲折的旋律,大量的装饰音,恰到好处的休止……在第三乐句,色彩凸现明朗,我的眼前浮现出我想象中的潇湘子——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一副板,三根弦。《好了歌》令我思绪万千。略显沙哑的、几近自然本嗓的音色,这是王洁实吗?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从雪芹创作《好了歌》到今天的200多年里,有多少人继续在这条路上奋然前行!他们以王熙凤等人为光辉榜样,将王熙凤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而最后的结局却几乎都如歌中所唱。歌声渐渐弱下去,弱下去,跛足道人远去了,带着世人诸多的梦想远去了......

我的心脏突然莫名其妙地疾跳不已,我在等什么?

响起来了,响起来了!无尽的东风掀起柔曼的绣帘,漫天飞舞的落花,在我的企盼中载着忧伤凄然飘来......

以女声齐唱开始,然后突然闪出林黛玉的自述,就像一个新锐导演的蒙太奇,在大全景的交代后,突然给你一个大特写,令你为之一振!男声部出现了,与女声部构成了与女独相对应的复调。哦,“独倚花锄”一句,是由男声部演唱的,构思绝妙!王立平是否在以此暗示,这是宝玉对黛玉的怜惜?

接近高潮了,接近高潮了,旋律进入下一乐段,“问天”的主题出现了!陈力的演唱已近乎嘶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与她的嘶喊同时出现的,是乐队的大全奏。中国大鼓啊,你也在为颦儿的痛苦,添上一声声愤怒的狂吼;由西洋音乐体系的和声构成的复调,以哼鸣的方式,深化了“问天”的意蕴。当“问天”乐句第二次出现时,我捂住自己的胸口......这是一个大曲子。曲式结构复杂而又严谨:A_B_C_D_C(变奏)_A_D _C,特别是A段的反复出现,使全曲带有鲜明的回旋曲特色,曲折逶迤,重峦叠嶂,将颦儿那一腔惆怅宣泄得淋漓酣畅。

《葬花吟》是《红楼梦》音乐的核心形象,是确立整个音乐内部结构的奠基石。《葬花吟》音乐形象的确立,为整个音乐的展开铺平了道路。王立平忠实体现《红楼梦》原著的意旨,同时,又以当代人的视角,将“叹花”提升到“问天”这一人文高度,在昨天与今天之间,架起一座精致典雅的天籁之桥,为当代人解读红楼,提供了听觉意义上的范本。

咔,磁带停止了转动。一种极为罕见的、久违了的感觉,强烈地揉搓着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感动。

在我的记忆中,有此种感动的经历只有二次,一次是听到《命运交响曲》第二主题,一次是听到《玛丽诺之歌》......

[page] 品读《火把节之夜》:一部好听的中国交响组曲

由王西麟创作的《火把节之夜》,选自作曲家完成于1963年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这是王西麟最早的创作,由“茶林春雨”、“山寨路上”、“夜歌”以及“火把节之夜”四个乐章组成。

作曲家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吸收西欧晚期浪漫派、印象派和某些现代手法加以交响化的发展。通过对云南地区的一幅幅风情音画的描绘,多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种种因素,作品直到1981年才获得首演,并在当年的“中国首届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获得国家最高奖。而多年以来,《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火把节之夜》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之一。

在这个乐章中,我们可以听到云南民俗音乐中那种特有的纯朴和欢快,竖琴的多次刮奏为主旋律平添了神采飞扬的华彩气氛,从而再现出了一幅各族群众手执火把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

说明:该乐曲在飞利浦公司1998年为陈佐湟和他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第三张唱片中,以及雨果的发烧碟(七)中均可以找到。

中国随想曲专辑《门》

瑞鸣的西洋乐器中国随想曲专辑《门》,很适合那些有过生活经历、不甘寂寞、怀旧情结浓都、思乡心切、身处异乡却又快乐着的单身汉们!

[page] 朝鲜国立交响乐团《黄河》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立交响乐团成立于1946年8月8日。如今,朝鲜国立交响乐团已发展为三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团,不仅能够演奏朝鲜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血海”、“卖花姑娘”、管弦乐“青山田野的大丰收”、“我故乡可爱的家”和“阿里朗”等一百多篇朝鲜作品,还能演奏世界著名作曲大师的名曲以及中国的著名乐曲。

据称该团现在拥有两百多名创作人员和演职人员,他们都是朝鲜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材生,其中绝大部分演奏员和指挥都到欧洲著名音乐学院进行过深造,又很高的艺术造诣,所以他们中许多人都被授予朝鲜的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功勋艺术家和功勋演员,他们到现在还管理着有八百席的现代专用剧场——牡丹峰剧场。据团长介绍,演奏员手里的每把小提琴价值都超过10万美元。

朝鲜国立交响乐团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和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一样,所有演奏员均由男性组成。追求整齐划一和阳刚的风格是他们的特色,演奏员拉弦时身体摇摆的动作都齐整得极富观赏性。

金浩允,国立交响乐团指挥,现年40岁,是一位在艺坛很受器重的新星。 他曾在平壤学生少年宫文艺小组接受声乐和乐器演奏指导,这期间,他多次参加全国演出和作为朝鲜少年艺术团的一员参加国外演出。 他就读于平壤音乐舞蹈大学指挥系。大学期间,他灵感敏捷、记性强,有很高的热情,认真磨练功底。1990年,大学毕业后,他当了国立交响乐团指挥。 那时,国立交响乐团把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相配合,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审美观点的很多配合管弦乐作品。

在他指挥的管弦乐《青山田野庆丰收》中,西洋乐器和民族竹管乐器相配合产生的独特音响,令观众沉浸于醉人的境地。 10多年来,金浩允指挥了管弦乐《青山田野庆丰收》、《阿里郎》、《闻庆岭》、《可爱的家乡》、苏斯塔古维奇交响曲第7《列宁格勒》和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

金炳华,男,从小学钢琴和小提琴。1960年就学于平壤音乐舞蹈大学作曲系指挥科。1963年任国立艺术剧院指挥,自1970年起任国立交响乐团指挥。朝鲜ZF高度评价他在艺术工作中所树的功绩,于1972年授于功勋艺术家的名誉称号,于1986年授于人民艺术家的名誉称号。他所指挥的代表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叙事诗《光荣的祖国》、交响曲《血海》,《卖花姑娘》和管弦乐《青山田野大丰收》、《我故乡可爱的家》等许多朝鲜曲目和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和管弦乐曲。他还指挥过多篇现代音乐作品。现在他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最高人民会议大议员。

郑贤姬,女,新一代小提琴独奏家。1998年毕业于平壤音乐舞蹈大学。现为国立交响乐团演奏家。在朝鲜最高级综合性艺术比赛第九届“2.16艺术奖”个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技巧全面,演奏表演时感情丰富。

金浩润,男,1979年考上平壤音乐舞蹈大学大提琴科。1985年留学于前民主德国的柏林音乐大学指挥科。自1990年起先后在尹伊桑音乐研究所和朝鲜人民军协奏团任指挥。

崔奇革,乐队队长,小提琴演奏家,毕业于平壤音乐舞蹈大学。自1969年起先后在电影音乐剧院、血海歌剧团万寿台艺术团和国立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家。自1993年开始当国立交响乐团的乐队队长。参加“第一届2.16艺术奖个人比赛”获得第一名。曾培养出多名国际、国内比赛获奖者。

朝鲜国立交响乐团也十分注重对西方经典交响乐作品的研究与演奏,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的数百部代表作也是该团排练与演出的重要内容。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