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往事频道”烧友趣闻 2012北京之行花絮(二)

来源:www.hifidiy.net 发布者:杨维中 版权:原创

现在的音箱都是工业化生产,听不出人文味道了。马玉涛、刘秉义的开盘录音带,侯宝林的早期相声,王菲、刘德华早期的有声资料……这些宝贵的“声音”我都要留在天津。”

  “现在的音箱都是工业化生产,听不出人文味道了。”
  “马玉涛、刘秉义的开盘录音带,侯宝林的早期相声,王菲、刘德华早期的有声资料……这些宝贵的“声音”我都要留在天津。”
  第一次去拜访王志和,从他那满室的音乐器材就看出他是一位音乐发烧友,和他聊了一个下午以后,我更加确定,他不仅是一位“极品”发烧友,而且还渴望用自己的温度影响更多的人。
  王志和说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筹建天津首家个人音响博物馆。博物馆内设一个大型听音室、一个中型听音室、一个单声道听音室并有两个大展厅,两个展厅分别展览国产和进口的经典音响设备。还要设一个供发烧友交流的展卖部。他还计划在解放路利顺德饭店旁新建的1号欧式风貌大院内建一个纪念一代歌后邓丽君的音乐酒吧。他说:“我的收藏数万件,我不能让我这些宝贝束之高阁,我要将它们拂尘亮相,展示给天津及全国的音响和音乐爱好者,让人们在这里享受音响和音乐艺术所带来的快乐,并交流切磋音响文化,普及音乐文化。”
  40多岁的王志和,当过法官、做过律师,也经商开过公司,不论做什么,他都希望自己是这一行的佼佼者。做法官,他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当人人都对他投以羡慕的目光时,他却选择了离开。当律师当得小有名气了,他又要下海做生意,先是钢材,紧接着是艺术品。别人不理解,王志和却有自己的目标——寻找一个自己喜欢,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既有经济收益又能获得精神享受的职业。
  受家庭影响,王志和从小喜爱收藏,尤其对中国的古董艺术品,如字画、瓷器、佛造像、玉器等。每每看到一件宝贝,别人只看它价值多少,而他却总是要透过这件宝贝看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他还迷过摄影,2004年曾一个人驾车到青海、西藏旅游了两个多月。喜欢摄影,就难免对相机发烧。他收藏了很多世界一流的名牌相机,他说:“收藏的目的是研究,包括相机的结构、性能。而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摄影水平,并从中获得快乐!”
  说起音响王志和更是滔滔不绝,他说,对音响产生兴趣很偶然,一次他到香港出差,一个朋友邀他到家里去喝茶,一进屋,他就被朋友家客厅摆放的音响设备震撼了。先不说音箱声音好坏,单是这些设备本身所表现出的美就已经让他这个喜欢中国古典艺术品的人着迷了——音箱制作很像中国的古董家具,精美绝伦。后来他才知道,当时他在朋友家的客厅里看到的是英国产天朗——西敏斯,是天朗的旗舰音箱。每只音箱重约五十公斤,推动它的功放是美国产的一对麦景图。喝茶聊天之余,朋友为他播放了邓丽君的歌曲,歌声响起,王志和再一次被震惊了,他形容说:“仿佛邓丽君站在我面前,为我一个人演唱。我为她那哀婉、惆怅、清纯、柔美的声音所陶醉。从此迷恋上了音响,从此‘发烧’,而且越烧温度越高,一发不可收。”
  回津后,他立即购买了全套的音响设备,而且成为了音响市场的常客,有空就喜欢往音响市场跑,和店主聊天,向行家请教。看见喜欢的,就把自己家里原有的设备赔钱卖掉,为了追求设备的高级,他甚至跑到广州、香港去购买。再到后来,广州、香港也不能满足他了,他就往世界各地跑。他说:“可能这是音响发烧友的通病——喜新厌旧,总是不满足。总是追求声音的极致。”有一次他买了一对经典的麦景图音箱,可搬回家后怎么听都觉得不对劲儿,最后还是专家帮他鉴别出那一对音箱的变压器芯被换掉了。他说,这样的事情在这个行当里是常有的事情。但他的学费没有白交,他结交了很多音响界的朋友和音响发烧界的高人。经过多年的“高烧”,王志和总结了一套自己独到的经验。用他的话说,玩音响也要“五讲四美”——所谓“五讲”是对玩音响的人而言,要讲诚、讲信、讲德、讲义、讲礼;所谓“四美”,就是讲究音乐本身之美、听音环境之美、发现之美、音响器材自身之美。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音响文化的境界。
  在王志和的藏品中有一对巨大的雅马哈音箱。据王志和介绍,这对音箱可能出自人民大会堂,据说,这是中日友好建交期间日本送给中国的。音箱背面注明“受注产品”,受注就是专门定制的意思。此音箱高约1.6米,重约200公斤,有8只镍钴磁子弹头高音,3只长方形中音喇叭(可调节方向),两只12寸中低音喇叭,一只24寸低音喇叭,并且是有源音箱。他的藏品中还有一些经典的美国西电音箱和功放,还有堪称英国国宝的黑天朗15寸单元,德国早期的蔡司音箱、西门子功放、马兰士1前级等等。王志和说,这些都是他慧眼识宝寻来的,并从中真正体会了“发现之美”。
  王志和的华珍音响博物馆单从外表看来其貌不扬,然而室内的收藏却足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