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杂谈:瞎玩音响二十年

来源:bbs.hifidiy.net 发布者:佚名 版权:原创

音响最重要的是什么?平衡!但这永远是个理想。“好不好听听”与平衡是否有必然的联系?用全套同一品牌,是最保险的。但不平衡的概率,远小于万国牌的,至少听得不累的片子能多一点。


音响最重要的是什么?平衡!

随机抽10张不同类型的片子,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打击乐、流行乐、发烧片等(盗版杂牌除外),如果80%的片子都觉得好听,恭喜你,走狗屎运了。找一张集锦,在同一音量下都好听,恭喜你,又走狗屎运了。如果放人声要关小音量,而放钢琴要开大音量,放交响乐要关小,开爵士要开大,你的音响肯定是不平衡的。

把音响某一段调好了容易,但是要整体平衡就太难了。我发现绝大部分音响店的JS都是调好某一段来忽悠客户:平时留心一下,发现调好的大部分是乐曲的高音部分,相对容易,成本最低;把低音调得有质有量的极少,难度和成本要高很多;把人声调得漂亮倒真反映了这个JS有点水平!

找一副2000元上下的耳机,或用一个几百元的耳塞(太差的不行),在电脑上放张片子,如果整体比音响好听(特别强调整体),肯定音响不平衡。哪怕你几十万化进去了。所谓廉价器材打败高价器材的说法,有时也不无道理。一套调得很平衡的器材,肯定比不平衡的器材好听,耳机就是一个例子。所谓贵价线没有便宜线好听的问题,也出在平衡上。

但是在都调得平衡的系统上,高价器材和线,肯定比低价器材和线在声音质量上、密度上要好。一分钱一分货,在大部分情况下肯定是对的,尤其是国外的大品牌。名线早就发现了,他们定价好象本身有种默契,只要声音好一点,价格肯定高一倍。谁让你做不出来,活该。要不然它就活不长的,除了你被JS骗了。


平衡与音色,平衡与“好听”

所有厂家的器材指标,都把平衡和低失真作为目标。随便看看你所买的喇叭说明,比如40Hz-22KHz 正负3分贝,从几千到几十万喇叭指标相差不大,可出来的声音差别大了。什么“英国声”、“美国声”,甚至包括“中国声”。声音质量就更别提了。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我的看法如下:

实际上,绝对平衡的器材和线是没有的。绝对不失真的器材和线,也是没有的。绝对真理,只是个无限逼近的过程。不同的不平衡特征(一定范围的)和失真特征(一定范围的)形成了不同音色。所谓“中国声”经常超出一定范围,所以经常被开骂。如果所有品牌都做到零失真,20-20K绝对一条直线,所有品牌就一个声音了。

不同品牌,无非是不同的不平衡特征和失真特征形成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被接受了,就形成所谓XXX声,也形成了一个品牌的文化。忽悠的多,接受的人多,就有钱进一步改进,就形成所谓大品牌,反之就是小品牌。

做得最大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市场就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说哪个文化好或不好,无非就是你喜欢不喜欢而已。喜欢是主观的和没有理由的。不同的文化和喜欢,才组成万千世界。

在器材下随便放个钉,都会影响声音,什么意思?无非是某些由谐振引起的失真小点,但肯定会增加别的失真。某一段平衡了,肯定会有新的不平衡。即使用到德国的NB钉还是如此,我觉得真找到一副正好完全符合你喜欢的钉,也如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不会太高。要么多买几套换着听,调调口味;要么一个都不用。音响架的道理是一样的!

发烧友之所以不停的折腾,就是老能听出不平衡和失真。经常买了器材的目的,就是挑毛病。真是太可悲了......不过可能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乐趣就在这个过程里。

音响最重要的是“平衡”,但这永远是个理想。玩音响就目前而言,可能永远是个过渡时期。一批烧友牺牲了,或洗手不干了,另一批不知死活,自娱自乐的还在前赴后继。本人暂时还算一个,可能会死得很惨。

我曾说最保险是用一个品牌的线,不然就如同买彩票,就是基于上述观点,也包括本人的经验教训。 可以想象,不同文化融合要成功,创出一个新文化是什么成本。你完全可以把英国箱子调出美国味,把美国箱子调出北京胡同味来,只要你喜欢,那也是你独有的,你完全可自娱自乐,艺术本来就是自娱自乐的。你只要想象一下,一套系统7、8条线,在音响市场上有有那么多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不同档次,你去算算有多少排列组合。而且,客观上你也没那么多机会去多品牌组合试听。不同文化的产物就是“杂种”,“杂种”可能是最出色的,也可能是最糟糕的......

不过,高风险肯定高收益,但千万别忘了那是高风险。高风险总是人们乐于前赴后继的,只要看看今天买的和买彩票的。只可惜500万大奖太少了。JS最喜欢你不停折腾,要不吃谁去。

所谓“配线的前轻后重”的程式定法,从逻辑上就是讲不通的。用这种方法调出的系统,一般高音可能挺漂亮,可低频想好可就难了,你想后级怎么去做无米之炊?所以,你可以听到很多高音不错而低音不足,或有量无质的系统,尤其是中音淡薄。有人说这是互补,你就想想,你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平衡是什么概率,什么成本。这种搭配你总能听出毛病来,结果就导致你不停折腾。音响事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我在这滩混水中最少趟了有十年,所有的线,从一条2000上下玩起,一直玩到一条2-3万,最后仍发现一事无成。所有品牌的顶级线,刚一上去,肯定发现平衡度好点,时间一长,毛病就来了——仍是平衡问题。最后是一个品牌的多了,发现反而平衡了,而且不一定是顶级。有人突然发现整套机线也不错,原因就在平衡,可能声音质量和密度差点,但平衡是好听和耐听的前提。

回想一下听过的调的不错的系统,用一个品牌的居多。听过整套金宝、银圣,目前本人正在追求的天仙配,包括混混整套的AU24等。孤立的去评价,某一品牌的某一条线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有人讲的,所谓这条线的强项。道理很简单,如果在一套比较平衡的系统上,胡乱插上一条线,你肯定会发现某些地方好了或坏了,但决不是这条线的全部特征。混混的AU24在不同系统的不同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天仙配的电源线就属争议很大的,说好说坏全有,但如果多上几条天仙配,你就会发现它是一流的。换上VD Master可能发现高音质量好点,但整体平衡不行了,整体就不好听了。所以我对不同类型的发烧友的建议是:

极端折腾型,愿意不断为音响事业做贡献的,就乱拳打败少林寺,高风险高收益,说不定哪天得一大奖。最差你至少可以把某一段调得很好听,让人瞠目结舌,有几张片子极其好听,至于其他片子肯定录音有问题。阿其夫的科隆古乐的片子经常卖脱销,难道说是人们的水平已高到欣赏巴洛克的程度了?决不是,因为把它放到哗众取宠最容易。调好高音,相对容易,成本较低。尤其是JS,一定要鼓励人们这样做。然后告诉他,要全好听,只能升级。

有限折腾型,至少信号、过机线和喇叭线是一个品牌和一个档次的,留一、两根别的品牌的线(电源线)调着玩。肯定能调出不同的音色来(调出不同的不平衡和失真)。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要不世界怎么进步。

用全套同一品牌,是最保险的。实际上,能做到有全套的品牌并不多,一般只有大品牌和有坚定理念和文化的,才有能力做全套并活下去。你会发现大部分有规模的专业录音棚,都是一个品牌。何况我们业余的。一个品牌,无非是你的器材和全套线出来的声音,你是否喜欢。但不平衡的概率,远小于万国牌的,至少听得不累的片子能多一点。 器材买同一品牌,认可的人多一些,尤其买到10万以上的。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写这方面血泪史的人较多,至少免得你去写了。


调侃发烧者

可怜的理想型

对音响的追求,到了革命先烈都自叹不如的地步。买器材是为了挑毛病,总能发现问题,总会发现自己音响不如人之处。所以,不屈不饶,勇往直前。梁祝中指挥放了个屁,居然在系统中没听清楚,化钱化力,好不容易调出来了,突然发现整个大提琴组不见了。惨,继续折腾。耳朵已修炼到,所有器材都能听出问题来,哪怕是100万以上的。买器材的目的就是找毛病,永远追求完美,可惜,生的年代不对,可能晚生1000年,实现这个境界不会这么难了。直到有一天,东山狮吼“你的钱那来的”,惨,家破人亡。这是JS们应好好误导的群体。

自信的满足型

自己的系统就是标准,总能发现别人系统不如自己的地方。别人音响多好,出来的声音,肯定是失真。虽然现场音乐会没听过几次,但要谈起音场,现场感足可使卡拉扬无地自容。诸位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千万不要破坏他们的这种幸福感。JS可能会觉得,遇到这样的人倒了霉了。其实不然,审美总是有疲劳的。在他们疲劳时,适时给一闷棍,让他推倒重来。

可怕的斗机型

从张家拿了东西,跑李家比拼,目的是把你连人带机一起拍死。让你感觉自己化了几十万的东西,简直就是一堆垃圾。如果你还想长寿的话,最好不要招他们,能把你活活气死。要么斗智斗勇,把他气死。反正你死我活,太累了。JS们要好好培养这支队伍,这是突击队、狙击手,外加敢死队。

可爱的音乐型

以收集唱片为乐趣,虽然什么乐器也不会。一出声,足使你酥麻倒地,半天找不到自我。要使拉了20年提琴和炼了10年声乐的人,以为遇到大师,却是轻而易举的事。君子动嘴不动手。不过,我倒觉得这是正道,音响不应该是挑毛病的,是用来享福的。能陶醉在30年代单声道片子里的人,才是有水平和最幸福的。

潇洒的炫耀型

可惜音响还没有成为斗富的要素,但有点苗头了。JS们要注意把它培育成时尚。器材首先漂亮、气派和贵,能出声就行,给大款们看看网上美圆或欧元报价,然后一本正经拿出计算器,在美圆报价上加上号称最低的关税、出关费、入关费、运费、手续费、保险费、服务费等,能想到的一切费用,然后再给你打个折,谁让我们是朋友呢,让你死得心服口服。这样就可以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了。爽。可惜,能成为大款的,大部分都是JS出身,要爽不容易,所以要变成时尚才行。

这样,音响事业就有盼头了~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