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来源:www.hifidiy.net 发布者:杨维中 版权:原创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上的音响发烧友们只要手头不是太拮据,便都会想方设法以拥有一两件洋器材而沾沾自喜,这种情节使中国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那么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才能走下去呢?

虽然中国人对本民族一向深感自豪,但经营进口音响的商家们却心知肚明,不时渲染和强调产品的异国人文背景于商机会大有好处。

一位在广州“星之光”音响城专销欧洲某品牌电子管放大器的老板就对我说过,他在刚开店涉足这一行时曾受到过不少发烧友的奚落,因为他当时一度坚持只卖“国产Hi–Fi”音响。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上的音响发烧友们(当然也包括本人)只要手头不是太拮据,便都会想方设法以拥有一两件洋器材而沾沾自喜。

既便是退而求其次地捧回一台二手英国放大器,也足以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而用来包装这种崇洋心理的美丽外衣就是“音响无国界”(由“音乐无国界”演变而来)。

我的一位拥有B&W801S3和JEFF ROWLAND的朋友则更是直言∶“如果我的音响不能令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的话,拥有这些东西的意义又何在?”显然,洋品牌在相当一些中国人眼里已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

当然,也许会有一部份愤青们去拼命抵制洋货,但眼下一台一千多元的29寸索尼彩电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疑要比同类型的国产货更具有诱惑力。


B&W801S3

不单单只是音响、电视,我们几乎所有的消费商品眼下都在以洋货为荣,包括洋服装、洋电器、洋化妆品、洋轿车甚至洋食品。由此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放开到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询问一个究竟是为什么。

2003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中国制造与自主品牌”研讨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曾经说到“┅中国虽是一个倍受青睐的制造大国,但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此话无疑给很多有志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中国人泼了一盆冷水,由此我们似乎该为“中国制造”警醒了。

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一个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它还不足以能支撑中国成为一个经济上的强国,中国应该为努力打造成经营大国而拼搏。

在很多国人眼里,似乎中国有一些“领带大王”、“ 打火机大王”、“纽扣大王”、“彩电大王”、“音响大王”、“空调大王”、“微波炉大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来做世界工厂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基地”,应该是首先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相当份额,并享有相当数量的创新产品,以及同时还要拥有一大批在世界同类产业中隶属“排头兵”的企业。

有数据显示,2001年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仅上榜11家,而且其中没有一家是真正的制造业企业。2002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为1.27万亿美元,排行居世界第6位,仅占全球GDP的3.7﹪,是美国的11.5﹪,日本的20﹪。也就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的生产技术,很多产品的关键部件都要用到人家的品牌(就像中国音响发烧友的DIY常常以日本ALPS电位器、德国威玛电容、美国运放OPA2604、挪威西雅士喇叭为津津乐道一样)。

由此,我们的“中国制造”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抗衡,于是只好为其做OEM代加工生产,这种为洋人打工的方式只能给自己创造出1﹪–2﹪的利润价值,从而在全球制造行业的这根产业链上,我国的生产企业只能始终游离、徘徊于中低端。
 


德国威玛电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列举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披露的一个故事∶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 名牌衬衫,价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占到30﹪,而中国的制造商却只能得到区区的10﹪。而既便是这样,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抢夺份额而不惜报出总价值8﹪的招标低价。

OEM加工的困惑又岂止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郭重庆又举例说∶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为了保证稳定的订单,他们自身的收益薄到只有微不足道的3﹪–5﹪;华虹、中芯国际也是如此。既便是这样,像沃尔玛、GE等手中掌握着大订单的全球国际超市的巨头们,在对中国制造企业压价时仍都毫不留情。

为此,郭重庆院士发问说∶在“U”字型的价值链中,我们的中国企业到底处在哪一端?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中国品牌正在悄悄失去“世界制造基地”的光彩,从而显现出“三忧” 的尬槛困境。

“内忧”之一是外商投资中国的成本正在逐步看涨。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一向是中国特有的王牌,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供不应求,这一传统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市场的不规范,签订经济合同、执行合同等交易成本非常高。

“内忧”之二是中国当前正沿循了一个无奈的发展定式,那就是一旦企业引进了新设备来制造新产品时,只需短短的数月内,无数个中国制造商也会悉数效仿,由此接仲而来的是产品市场价格随之下跌,于是导致外国公司或者开始寻找新的市场和终端伙伴,或者从此不再向中国输出高端技术。

“内忧”之三是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故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蓝领技工等劣势。

 
音响加工厂

此外,周边一些跃跃欲试的“远亲近邻”国家,也正在成为威胁中国产品的主要外患。新加坡眼下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其廉价劳动力,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而人口庞大、平均工资低、原材料价格便宜等因素,也使得“印度制造”的竞争力正在悄然崛起。

也许目前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还是中国,但或许明天、后天他们就会把工厂从中国搬到印度、越南......

在经历了“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时代之后,“中国制造”的时代来临是否水到渠成?“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智抉择或唯一抉择吗?“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要求中国三思而行认真对待。

作为别人的加工基地的“中国制造”只能永远处于落后,因为“制造”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价值链,它包括了从设计到制造再到销售。所以说到底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绝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方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2003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超过了200亿元,但是利润却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公司一家的销售就超过了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掌握着最核心的技术。

“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及解决中国当务之急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根本来看,仅凭“中国制造”不可能造出一个强大的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制造”只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河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其最终点。

换言之,“中国制造”只是解决中国目前现有问题的一项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规划的总战略。

以此类推,一项专利技术和一项革新发明也不能支持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永远,但是一个品牌却能够对一个产业具有长久深远的支撑!

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一些可以说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为什么它们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旗帜插遍全世界?就因为它们靠的是品牌经营。更直白地说,中国目前最缺乏的还不单单定是创造能力和某项技术的应用,而是市场与品牌的培孕与耐心经营。

如果我们还在继续无休止地埋头加工产品抑或为洋品牌OEM,无视自身品牌的精心打造和市场价值规律,最终就只能沦落为一个二流的超级打工仔,或把我们仅有的一点家底全部拱手相送的干干净净。

关注【HIFI音响】公众平台

    ID:HIFI中国音响网 ID:hifidiy_2016